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文、言并重”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抓翻译,只重视“言”,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很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反之,如果只重视“言”,只讲文章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内容,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学,那么一些重要的句式,重要的虚词、实词等文言知识点,学生就无法学会。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文、言并重”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会体。
1.通过“通读”兼顾“文”“言”
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容易遇到困难和障碍,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因此教师要讲解文言文,在阅读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扫清语言的
障碍,整体把握住“文”“通读”。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借助字典的注音读准文言文;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大概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带动对“言”的品味和学习。例如教学《赵普》一文的第一课时,在疏通字词和理解文章大意后,可采用“通读”的方式,即由教师或者一个学生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说译文,让全班学生到相应的文言句子。在“通读”中,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于《赵普》这课的文言文内容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本下面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解决其中一些语言问题。不管怎么说,立足在“文”中,立足在“通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
2.通过诵读理解“文”“言”
要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和“言”离不开诵读,学生通过诵读有时甚至可以取代老师的分析与讲解。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诵读,把诵读贯穿到整过教学中。通过“读—提问—思考—解疑—再读”的环节,让学生吃透文章。学习文言文,只有把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把握好了,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如何才能疏理好文章的层次呢?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行文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外,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诵读。诵读时,我们可以从语气和语意中去寻文章内容的走向,以及作者行文的匠心,文章的脉络。语言是文章思想情感
的载体,文中词语的感情彩、句子的组成形式、修辞手法的应用等,都和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能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原始地表达出来,正如朱自清说的,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诵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和“言”,帮助揣摩文章的语气,理解文章的意思,从而品味作者所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赵普文言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