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我们读书一要有志气(志向):二要有________,三要有________,这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4]读懂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
A.借助注释 B.联系上下文 C.使用工具书 D.以上都是
[5]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执竿入城①
鲁②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⑦依而截之,乃入城。
注释:①《执竿入城》选自《笑林》,②鲁: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一带。③计无所出:
指想不出办法。计:办法。④俄:不久,一会儿。⑤老父:老人。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中截:从中间截断。⑦遂:于是,就。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_________________
亦不可入   _________________
遂依而截之   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③其--他的,代词。④坠--掉,落。⑤于--在,到。 ⑥遽--立刻,急忙,马上。⑦契--用刀刻。⑧是--指示代词,这儿。⑨吾--我的。⑩之--结构助词,不译。⑪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⑫其--他,代词。⑬者--……的地方。⑭求--。⑮之--剑,代词。⑯矣--了。⑰而--但是。⑱若--像。⑲此--这样。⑳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___________)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请变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寓言叫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文阅读。
赵普读书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①,阖(hé)户②启箧(qiè)③取书,读之竟日④。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hōnɡ)⑤,家人发箧视之,则⑥《论语》二十篇也。
(注释)①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②阖户:关门。③箧:小箱子。④竟日:整天。⑤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⑥则:乃,就是。
孙权劝学
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③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④,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⑤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谓:告诉。②当涂:当道,当权。③治经:研究儒家经典。④涉猎:粗略地阅读。⑤士:读书人。
[1](理解词语)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__________) (2)及为相(__________)
(3)家人发箧视之(__________) (4)肃遂拜蒙母(__________)
[2](合理选择)下列加点字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跪而拾之以归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体会含义)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辨别)仔细研读两则文言文,说说赵普和吕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廪,粮仓。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______)
(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______)
[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B.杨氏之子的话让孔君平感到羞愧,无言以对。
C.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
D.杨氏之子回答的话很正确,没有一丝纰漏,说明了小孩子心思缜密。
7.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古人谈古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可耻 B.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重要
C.学而不厌   厌:满足 D.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随意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
A.默而识之   如井蛙之窥天 B.心不在此   此三者缺一不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实事求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_____ _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 _______。”
[1]把原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_ 
赵普文言文
[4]杨氏之子回答得极其巧妙,其巧妙之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