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高三语文下册
第一次模拟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
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
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发展。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也有臣民的进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壮观的则是清朝。
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考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1.原文第一段“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是“全部散失”,而不是“大量散失”。A项在第一段,C项在第一段和第二段,D项在第二段。
2.《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不是藏品,是记录藏品的书。A项根据第二段内容。C、D两项都是根据第三段内容。
3.“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无中生有。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得出结论,这两句是在强调对存世作品收集的完全、完整,引导学生注意不是单纯指数量上的多少。B项根据第二段开头“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注意理解“聚”“散”的含义,根据语境,“聚”对应“官藏”,“散”对应“私藏”,而“递”有“轮流、更替”义。“聚”与“散”是相对的,“官藏”与“私藏”亦是相对的,因为藏品的总数是一定的。D项根据最后一段“其成果体现在……”得出结论,“其”指代的是前一句话。
【答案】1.B  2.B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王祐很有才,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重用。太祖太原时,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
4.C 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可供借鉴方法:名词、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曰”、“故”是标志性虚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享有国家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品德。
5.“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6.王祐去治理并非赵普举荐。赵普文言文
7.文言文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注意活用现象,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联系语境,重点突破。(1)“坐是”:因此。“见”:通“现”,表明。“ 贻”:给。
(2)“闻”:传闻。 “窥”:窥探。 “道”:办法。“非威远之道也”,判断句,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