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教师除了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还同时扮演着各种角,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还必须是心理咨询师,要时刻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战胜各种心理障碍,合理有效地将心理学应用于教学中。
华夏心理教师学员也曾经这样说过: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必须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教”与“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和教学工作。
心理学,顾名恩义,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科学。由于它的研究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联系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斯大林曾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很恰当的。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祖国有用的人才,确实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都是必须的。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阐明了心理的实质及其活动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艺术。
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心理现象。有些
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我们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1)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
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华夏心理案例举例:学生奇装异服。
(2)登门槛效应
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华夏心理贴士: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3)罗森塔尔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这虽然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们一份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
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华夏心理贴士: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学生是多么需要来自教师的切实、积极的期望。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成才的可能,教师要热爱每个与之打交道的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4)巴奴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两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呢?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没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华夏心理贴士:“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觉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出他的闪光点。
(5)德西效应应用心理学就业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它说明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
生学习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长利用金钱和物质激励孩子的学习,却发现其效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质激励,孩子将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华夏心理贴士:过度的学习表扬也会产生德西效应。合理的课堂学习表扬对受表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而过多过量的表扬则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学生陶醉于表扬之中,并把受表扬当成学习目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往往产生认知失调,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虚伪恶习。学生过分渴求老师的表扬,还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自我保护心理”,只愿听到表扬,抵制他人的批评,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经常表扬自己的老师的话办,只要老师喜欢、乐意的,哪怕是犯错误也要去干,而对不易受到老师表扬的事一概不做,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
课堂学习表扬的使用,尽量避免过度的学习表扬产生的德西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不轻易表扬一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不作过多表扬,表扬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扬者和全班同学都感到“确实值得表扬”和“应该表扬”。学习心理学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启示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它不但体现了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更是教师授课功底的考验。一名基本功好的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效果,不仅在于学生在这堂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有多少,而且在于这堂课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多大作用。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最佳学习效率,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的道路。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从目前来看,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虽已讲得面面俱到;但学生吸收多少,记忆是否深刻并不尽人意。
三尺台面注重心理效应
通过学习心理学,越发注意到心理学对于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知道受众,也就是学生在想些什么,在思考什么,希望什么,这样”对症开方”才能””。
大道理简单,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以往授课中没有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或者说缺乏学理学的学习和知识储备,不能很好的处理学生需与教师的授的问题,现在学习了心理学,并且逐步的应用其中,例如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多与学生们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及感受,然后再实时地修改自己的讲课风格和方法,这样才
能使尽量多的学生满意。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授课?
师生之间虽然不是敌我的关系,但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对学生的感受、习惯以及
存在的困惑等了如指掌的话,我们的授课就会更有目的性,效果当然也会更好。从这一角度来讲,教师们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学还是有必要的。
此外,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太习惯上课回答提问和参加答疑,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到他进行沟通,就可能及时发现他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帮助。
华夏心理贴士: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指示精神,规定今后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执业上岗。
目前具备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经培训考核合格者将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二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优秀技能人才证明,是晋升求职的必备条件,并载入个人档案,与薪酬挂钩;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不仅可以在学校任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还可以到各大心理咨询企业工作。
华夏心理认证培训聚焦于理论积累、资格认定、专业定向和风格整合为目标,研发制作了全真模拟交互式网络课程,快乐学习,提高技能。不经能拿证,更能学习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