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一、文体特点。
(1)叙事文章。《不懂就要问》是一篇记叙性文章。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语文最早接触的文章体裁,也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体裁。记叙文最大的特点是集中。如果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记叙文就是“神也不散,形也不散”。记叙文记人写事,一般只记一人一事,围绕此人的不同侧面,精心选材,为读者再现生活中的真人。
(2)名人故事。这是一篇名人故事,主人公是孙中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3)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是全套教材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可以结合学习提示和泡泡语,向学生介绍什么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和怎样学习略读课文,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
案和结论,并使之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二、文化底蕴。
墩怎么读(1)质疑精神。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私塾时代,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人云亦云,不会提问,更不敢质
疑,先生(教师)就是权威。但孙中山敢于质疑,勤于主动学习,本文赞扬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精神。本文所写内容虽然与当代学生的生括相距远,但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2)插图使用。插图往往是教材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课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在先生跟前背书的情景,第二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向先生提问后,被先生严厉地要求背诵课文的情景。插图内容与故事内容相对应,特别是第二幅插图,细看人物的表情,故事所要体现的人物品质其实已经尽显其中。插图还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语言表达。
(1)写人记事。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神态动作和当时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本文突出的特点。通过这些正面与侧面的描写,赞扬了孙中山敢于质疑、主动学习,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教师要对此注意引导。“后来”一词相当于起、承、转、合的“合”,在行文结构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起到了交待事情结果的作用,也起到了转换场景的作用:原先是“孙中山一私塾老师”,“后来”以后就转到了“孙中山一同学”上来了。其实,孙中山“不懂就要问”也可以写成他的心理活动,但作者不这样写,有意安排了“答同学问”的场景,这是作文结尾的巧妙方法之一。
(2)年代特点。文章的词句运用比较丰富。有跟古人读书有关的词语,如“私塾”“戒尺”
“咿咿呀呀”“糊里糊涂”等,这些词语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没有接触过;有形象感比较强的描述性词语,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摇头晃脑”把当时学生读书的样子描写得生动逼真,“鸦雀无声”则写出了私塾里学生对先生的惧怕程度;还有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通俗易懂,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词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有新鲜感。(3)识字归类。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13个生字,“戒、厉”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背、楚”是上下结构,“诵、例、段、练、糊、涂、挨”是左右结构的字,可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谈谈怎么记住这些字。要特别注意“背”“圈”这两个多音字,并结合语境正确认读。在本课的生字中,“挨打”一词中的“挨”要读第2声;“照例”一词中的“例”要与“列”区分;“背诵”的“诵”是平舌音,要引导学生读准。
教学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