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园12年第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
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的要求使得课堂上老师们空前重视朗读教学,这对扭转课堂上教师的一讲到底或者是师生间问答式的课堂模式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不是所有的“读”都值得肯定呢?在此我有三个疑惑——
—一、有感情地朗读就好吗?前不久听一位老师带领一年级学生学习《鲜花和星星》,先来看本课的一个教学片段:
墩怎么读黑板上绿纸板上被班上的二三十个孩子贴上五颜六的
“纸花”。师(指着黑板上的纸花):这里的鲜花有多少呢?让我们来数一数。
师生(齐):一、二、三、四……(正当学生们数得“兴致勃勃”“情激昂”的时候,老师却戛然而止,生硬地打断了学生的数数)
师:哦,花儿真多,数也数不过来。×××,你来读第一小节。(生朗读第一小节)
师(满意而陶醉)
:我听出了鲜花很多。
这个环节通常被称为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铺垫让学生体验花儿繁多。
可是学生难道不困惑:黑板上就那么二三十朵花,怎么就数不过来呢?在此之后的朗读孩子真能“有感情”地读出鲜花的“很多”吗?
语文课上这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例子并不罕见,
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如痴如醉。可学生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自己体会出来的,还是表达成人需要表达的呢?
龙应台在《从〈连爷爷您回来了〉想到的》一文这样写道:
西安的学童为欢迎连战表演朗诵剧《连爷爷您回来了》,夸张的手势、做作的音调、不属于天真儿童的戏剧化的台词,在台湾成为许多人揶揄讽刺的笑柄。也有人批评这些有“政治立场”
的成走出朗读指导的困惑
小学教学研究
坚持运用此法去预习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与文本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阅读收获在课堂上与教师对话、与同学交流,
这样一个人的收获将变成全班共享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运用批注阅读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地学习。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批注阅读法去多读课外书。比如可在第一课时自主批读,结合旁批提问,形成问题串。第二课时,充分发挥旁批的导学功能,
借助旁批读懂课文,适当提点批读方法,提醒及时修改原有的批注。等上完这一类型课文,可开展语言实践课,就批读方法的梳理和运用,展开语言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可以从教会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开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王蕾武汉市教育科
学研究院夏绮云
武汉市江汉区唐
家墩小学)
责任编辑
33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园12年第6
人们对无辜的西安孩子们尖酸刻薄,不厚道。
我相信,不赞成对西安孩子嘲笑的人,不见得就欣赏那极尽夸张、充满成人意志的表演风格……
学习课文当然需要朗读,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越激动越好。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以读为主绝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要想让学生理解地读,就不能不重视讲,处理好读与讲的关系,使二者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读出真正的感情。要注意,讲的时候,凡是学生自学能掌握的知识,我们就一点也不必讲。讲课只能讲到点子上,讲学生领会了但领会不深的地方;讲学生领会了,但领会错的地方;讲学生根本不领会的地方。同时,还应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寻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指导今后的独立阅读。
二、将朗读进行到底就对吗?
仍以《鲜花和星星》为例,执教老师
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40分钟的课堂足足读了有27分钟之多,可以说是书声琅琅。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自己轻声读的,老师指名读的,大家齐读的,老师范读的,因为是一年级学生更有配上音乐朗读和表演读的形式。照理说这么重视朗读,这么多的朗读形式,学生应当是很喜欢的,但看看学生,大部分人读得有气无力,少部分则已经手捧着课本东张西望了。
这位老师这样花大力用于朗读肯定是底气十足,
因为新课标要求重视朗读的嘛。可是我嘀咕:将朗读进行到底就对吗
这篇课文内容是这样的: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学生真的对诗歌中自相矛盾的两句“(满地的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和
“(满天的星星)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懂了吗?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教学故事:
语文课堂上,我在和孩子们学习《鲜花和星星》。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孩子们眉飞舞地朗读着,一张张小脸沉浸在诗歌美丽的意境中,还有的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比划着。讲到动情处,我喃喃自语:“满地的鲜花和满天的星星,到底哪个更多呢?”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一下子炸开了,激烈地讨论起来。我的心中倒是十二分的后悔,这个问题孩子很难回答,因为我们成人也很难、很少将鲜花和星星放在一起比较啊。这下子怎么收场呢!
没想到,眨眼间,许多小手都举了起来。“我觉得鲜花比星星多。因为,鲜花是能够生长的,凋谢以后,还会盛开!”一个小女孩说。
“我不同意她的看法。你怎么知道星星是不会生长、不会变化呢?”一个男孩站起来质疑,“有的星星也是运动的,也可以发生变化呀!”
“对的,宇宙是无边的,它可比地上的鲜花多多了!”另一个男孩子理直气壮地补充道。
这时候,教室里有的孩子在激烈争论,有的孩子低头沉思,还有的孩子满脸遗憾地看着我。“呵呵!”我站在讲台上傻傻地笑着。孩子们也都静下来,眼中写满了期待,期待我能够给他们答案。“小朋友们,这个问题是不是不太好回答啊?好像鲜花和星星都很多。”显然,这是一个连我自己都很失望的答案。很多孩子都没有吭声,只有一些人发出了“嗯”
的回应声。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小家伙“噌”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老师,我知道,白天,鲜花比星星多;晚上,星星就比鲜花多!”
顷刻间,我觉得自己特别佩服这帮小家伙。他们已经会从自然、科技等多方面思考问题;他们最终又以哲学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其实《鲜花和星星》的作者用了这
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就是为了说明夏天里鲜花和星星繁多而又美丽。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对探究问题的乐趣。
可是我看到的公开课上,老师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读课文。不错,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朗读,
但是学习语文要品析语言,要学习表达,发展思维。如果眼中没有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朗读有存在的必要吗?
王晓春在《澳大利亚英语学科课标学习笔记》里面说:“所以我发现澳大利亚课标很少谈到抒情,那里多的是冷静的分析和研究。”我想在通读了课文之后,我们在课堂上也需要带领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要让学生理解地读,有指导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以及写作方法都有所理解。这样读起来,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读出应有的感情、速度、停顿、轻重音,而绝不是形式上的抑扬顿挫。
三、一个一个挨个读,就公平了吗?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多老师就会安排学
生一个接一个挨个往下朗读课文。可惜有时这样的朗读形式会卡壳,哪个班上会没有一两个朗读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呢?在大家都听得赏心悦目的时候,个别的学生却读得结结巴巴或者声若蚊虫,这真是大煞风景。看似“人文关怀”的举措,弄不好是咱们老师的一厢情愿。
薛瑞萍老师这样说:既非选拔,又非自愿,更无亲切鲜活的榜样的召唤和引领……久而久之,原本有着良好天赋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于朗诵的热情;而那些原本语感较差的,
则一生错过了接近朗诵、喜悦朗诵的机遇。因为在教室里,在自己“身处其间”的生活的洪流中,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熏染、浸润和淘洗。
一只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决定于最短的板子。没有品质保证的轮流锻炼的结果,只能让班级整体语言素养和阅读兴趣朝着木板最短的方向去。
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之后,给予学生体会思考的时间,
让学小学教学研究
34
All Rights Reserved.
圆园12年第6
生做一些朗读准备,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当下”的情况去确定一个接一个朗读的人选,
这样是不是更有不可复制的课堂幸福?还是薛瑞萍老师说得好:让学生亲近朗诵,
从而用声音亲近美好文字、美好境界的最好方法,不是一视同仁地给予频繁的锻炼机会,
而是坚守品质标准,恭敬美好事物。让孩子看见,让孩子听见———让孩子只看见、只听见美好文字的美好。这就需要选拔,这就需要安排———这就有了先后优劣的区别和搭配。
“一视同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一视同仁的真正含义是教育者或领导者没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理念和能力,———完全一视同仁的结果,必是整体水平朝着最低方向去。
选拔、安排、区别、搭配———效果亮起来,掌声响起来。看见同伴的表演,听见热烈的掌声,看见掌声中的同伴显得前所未有的光亮和美丽。而这份前所未有的光亮和美丽,是美好的文字赋予的,也是同伴努力获得的。同伴风光,
势必激发学生“我也如此”的欲望。于是暗
暗心动,于是悄悄行动。这也是
“一个接一个”,这更是一个带一个。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必须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即: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应该是能
够在单位时间内激发学生充分思维的策略方式。
我校的数学教研方向,一直是让数学回归本质,即: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进行充分的思考。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我感觉教师们都开始比较注意学生思维活动了,从设计到授课都有点“思维体操”
的味道了。但是,我觉得有些教师的课堂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高架桥式”的对话。教师按照事先预设的教案一步一步往前走,课堂上采取突出的教学方式就是“一问一答”的“引导”、“提问”、“发言”,表面上师生互动,
却始终是“平面式”,从“东(南)指向西(北)或从西(南)回到东(北)”,无深度思考。甚至不管“风吹浪打”,还要给校长留下一节“完整课”的印象。
作为校长,一名数学特级教师,追求的目标是要做
“教育达人”,该给教师们怎样的引导呢?我想结合听课的案例谈谈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教学策略。
整体性———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整体性教学活动是进行数学心智课堂的重要策略。它教学的出发点不是将数学知识等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是在教学中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这一主线,认真研读教材,理会编者意图,选择知识间有机联系,进行有效“串联”。理清教材中各个例题之间的编排意图,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近日,听了一年级“读数、写数”的数学课。3个例题独立教学,分散进行,没有用一条主线串起来,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枯燥,更主要的是学生思维无法激活,
更无探索的空间。构建高效课堂的三种有效策略
小学教学研究
3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