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战中的插曲》导学案
选择性必修《⼤战中的插曲》
导学案
⼀、学习⽬标
1.厘清全⽂的线索、情节,了解将军这⼀⼈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中重要句⼦的含意,把握⽂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的⾰命⼈道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本⽂,梳理故事叙述的思路,厘清⽂章情节,进⽽了解所写⼈物的特点。
2.从⽂章内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章主旨,体会⽂章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拓展
1. 作者简介:
( 1899—1992), 字福骈,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产阶级⾰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之⼀,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2. 背景资料:
百团⼤战:
百团⼤战,是抗⽇战争时期,⼋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次⼤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达105个团,故称“百团⼤战”。百团⼤战是抗⽇战争相持阶段⼋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次规模最⼤、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之⼀。⼋⽉⼆⼗⽇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黎明,⼋路军在⼀番苦战以后,占领了位于北边的新矿区,在重重炮⽕中,⽇本在矿区的站长室被炮弹击中了,副站长也受了⾮常严重的伤,然后被我⽅的⼠兵抓住了,然后在进⾏转移的时候,死在了担架上⾯,当时这个副站长的妻⼦也被⼦弹打中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夫妻两⼈只留下了⼀对⼥孩⼦,⼤的才刚刚五六岁,⼩的才⼀岁多,⽽且肩膀上也受了伤,我⽅的⼠兵冒着⼤⽕,冲了进去,然后把她们两个抱了出来。
3. ⽂题解读:
以家人之名插曲
《⼤战中的插曲》“⼤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战”,“插曲”的意思是“⽐喻连续进⾏的事情中插⼈的特殊⽚段”,在⽂中指拯救两个⽇本⼩姑娘的故事。
本⽂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四、整体感知
1. 给下列⽣字注⾳
井陉(xí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拽(zhuài)
颠簸( diān bǒ)
襁褓( qiǎng bǎo)
沟壑(hè)
幡然( fān )
2. 解释下列词语:
⼑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或杀⽓腾腾的⽓势
襁褓:包裹婴⼉的被⼦和带⼦
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兵戎相见:发⽣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3. 图⽂导航
综述,引出故事
战⽕中照顾孤⼥
⼤战中的插曲战⽕中送回孤⼥⾰命⼈道
孤⼥谢恩主义精神
“插曲”成佳话
4. 主旨点睛
⽤回忆的⽅式,以朴实⽆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战中⼀件“曲折有趣”⼜“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和照顾在战⽕中受伤的两个⽇本孤⼥,并设法将她们送回⽇⽅的故事。这⼀事件既彰显了伟⼤的⾰命⼈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本侵略者残酷暴⾏的控诉。
5. 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本⽂的标题为“⼤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插曲”的?
⽂章第⼀⾃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倒叙的⽅式,叙述⼤战中拯救两个⽇本⼥孩并将她们送回⽇⽅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的⾰命⼈道主义精神。⽂章以⼩见⼤,通过叙述⼤战中的⼀个⼩⼩的“插曲”,写出中国军⼈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的⼈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友谊的象征。⽂章⽤质朴、⾃然、亲切的语⾔回忆过去,⽤第⼀⼈称的⽅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真诚的感情。
②在送回⽇本⼥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本军官?
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的⽴场。送回两个⽇本⼥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的照顾,为孩⼦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本下层⼈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的信⼜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命⼈道主义精神和⾄仁⾄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不畏强敌
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命⼈道主义精神和⾄仁⾄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本⼠兵和⽇本⼈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存和⼈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2)难点:
读完这篇⽂章,你看到了⼀个怎样的?
井陉之战中,拯救了两个⽇本⼥孩,认为“孩⼦是⽆罪的”,表现了他的博⼤胸怀和⾰命⼈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义、胸怀宽⼴、富有正义;在送回孤⼥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
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具有⾰命⼈道主义精神和⾄仁⾄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的将军。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部分(第2-5段),在战⽕中照料⽇本孤⼥
第三部分(第6-10段),派⼈送回⽇本孤⼥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2、重点和精彩段落
(1)第六⾃然段,前⽂是“我牵着她的⼿”,此处是“⼀直跟着我,常常⽤⼩⼿拽着我的马裤腿,我⾛到哪⾥,她跟到哪⾥”,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对孩⼦的关爱,给了孩⼦安全感,让孩⼦对他
产⽣了依赖感,这为下⽂写孩⼦从⽇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2)第⼆⾃然段。“我答复他们:⽴刻把孩⼦送到指挥所来”该句中的“⽴即”“送”表明对这件事情的关⼼和重视。
六、相关链接
1、回忆录
回忆录是⼀种⽂体,主要记叙个⼈所经历的⽣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回忆录不像历史记录那样拘于形式,其⼝吻常闲逸⽽亲切,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物、事件或时代上。
在西⽅,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诺芬写了⼀本书,《回忆苏格拉底》,⽐较完整⽽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论和经历。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2、回忆录的写作要领
回忆录如按篇幅划分,可分为长篇回忆录和短篇回忆录;如按题材划分,可分为⽣活回忆录和⾰命回忆录。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写作都要把握好四个基本环节:题材的选定;主题的确⽴;材料的选择;语⾔的运⽤。这些与⼀般的记叙⽂区别不⼤。从结构上说,回忆录的写作有四个构件。
(1)标题
回忆录的标题,可以直接叫做《××回忆录》,如成仿吾的长篇《长征回忆录》;也可以写成常规的记叙⽂标题,如许世友的《我在⼭东⼗六年》;还可以采⽤双标题的写法,如《难忘的岁⽉——在抗美援朝的⽇⼦⾥》。
(2)开头
回忆录的开头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以下⼏种:
交代写作缘由。因为⼀种责任,还是因为⼀种感动,是什么原因促使⾃⼰拿起笔来写回忆录,不妨直接写出作为开头。
描述触发事件。如果是现实中的某⼀事件引发了回忆的思潮,可将这⼀触发事件描述下来,⾃然⽽然引出下⾯的正⽂。
直接交代背景。如⼀些⽼⾰命、⽼战⼠写的回忆录,⼀开头就出现“那是1942年,抗⽇战争最艰难的岁⽉……”的句⼦,毫⽆遮拦,直奔中⼼题材⽽去,也是⼀种很好的开头⽅式。
(3)主体
主体是对中⼼事件的描述。如果是长篇回忆录,除了开端的引⾔和最后的尾声,都属主体部分。⼏乎全部的⼈物、事件、情景,都要在主体部分予以表达。所以这部分是写作的重⼼所在,也是难度最⼤的地⽅。这⾥能够提⽰的,主要是结构线索的安排。回忆录或者是以时间为线索,或者以空间变换为线索,或者以⼈物⾏动为线索,或者以某⼀物品为线索,或者以不同性质的⼈物事件类型为线索。掌握好了线索,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全⽂的叙述和描写。
(4)结尾
回忆录的结尾有总结型、评论型、展望型等多种写法。也可以不写专门的结尾,让⽂章⾃然收束。
补充: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且要以个以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和事,⼴泛触及⽣活的每个⾓落,反映社会的历史⾯⽬。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3、⾃传与回忆录的不同
⾃传与回忆录很相似,应该算是⾃传。通常回忆录⼀般可以别⼈写你的,⽽⾃传只是⾃⼰写⾃⼰。
⾃传
传记⽂的⼀种。主要叙述⾃⼰的⽣平事迹和著作等。⼀般⽤第⼀⼈称,也有⽤第三⼈称的。古⼈著书后常作⾃序,有的也属⾃传。⾃传是应⽤写作中⼀种较常见的应⽤⽂体。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序》即具有⾃传性质;王充的《论衡·⾃纪篇》、江淹的《⾃序论》或者陶渊明的《五柳先⽣传》等均为⾃传。古代和中世纪少有⾃传⽂学存在(虽然有少数例外),直到15世纪,这种形式才开始出现。⾃传作品采⽤多种形式,从⽣前不必然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记、札记、回忆录、忆往),到正式的⾃传。这种体裁的杰出范例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纳巴科夫的《回忆录》(1951)等。
⾃传是传记的⼀种。传记以记叙⼈物⽣平事迹为主。⾃传则是以记述⾃⼰的⽣平事迹为主。⾃传体作⽂是传记的简要形式—⼩传的⼀种。
最⼤不同:⾃传这种体裁是作者⾃⼰的⼈⽣感悟,着重于描述作者⾃⼰的⼀⽣;回忆录,针对作者所经历中的某件⼤事件,往往是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物的⼤事件,所作出的追忆。
5、拓展延伸
(1)⼈物
(1899年12⽉29⽇-1992年5⽉14⽇),男,汉族,字福骈,曾⽤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
今重庆市江津区)
(1899年12⽉29⽇-1992年5⽉14⽇),男,汉族,字福骈,曾⽤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院⼦⼈。1923年3⽉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级⼋⼀勋章、⼀级独⽴⾃由勋章、⼀级解放勋章。
聂将军与⽇本⼩姑娘
1940年,⼋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规模对⽇作战,这就是⼤家所熟悉的百团⼤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本⼩姑娘,她们的⽗母是井陉矿站的⼯作⼈员,⽇军投时把她们的⽗母炸死了,这会⼉两妹正在哭呢。战⼠们⽴刻把两妹抱起来,放到两只⼤箩筐⾥,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哦?我们这⾥来了两个⽇本朋友啊?我来看看。”聂司令笑着⾛出来,望着那两位⽇本⼩姑娘⽆助的眼神,的⼼被深深震动了。从⼯作⼈员⼿中拿过⼀只梨⼦,亲⼿削好递到那位稍微⼤点的姑娘⼿中,温和地说:“这梨⼦洗⼲净了,吃吧。”看着眼前这位⾼⼤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叫美穗⼦的姑娘“放⼼”地接过梨⼦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梨⼦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的,来。”说着把美穗⼦
抱出箩筐,拉着美穗⼦的⼩⼿,⾯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会⼉,秘书问:“怎么安置她们啊?”司令想了想:“送回⽇本。”转⾝⾛进“办公室”,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张便笺。(信件详细内容,见课⽂)
写好后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不久,前⽅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妹安全送达⽇本。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
1980年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标题《美穗⼦妹,中国元帅想念你们》⽴刻吸引了⽇本⼈民的⽬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妹的注意,美穗⼦妹决定:到中国去,⾯谢救命恩⼈!1980年7⽉的⼀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民⼤会堂⼤厅⾥聚满了各⼤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全家早早地站在⼤厅中央等着救命恩⼈的到来。不⼀会⼉,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元帅在家⼈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前,美穗⼦似乎没有到合适的语⾔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下⼦跪倒在元帅⾯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妹,此时美穗⼦妹已经泪流满⾯,美穗⼦妹捧出⼀幅字画,上⾯写的是中⽇友好万古长青,在的帮助下展开在他⾯前,聂元帅⾼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
元帅战⽕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这样⼀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是任何⼀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也拍摄了记录美穗⼦访华的电影《美穗⼦探亲》。
元帅之七⾔诗
《悼念》
⽇暮噩耗遍京城,泪⾬潇潇天地倾。
垂⾸⼭川思梁栋,举⽬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染素绢,⼗万军帐哭刘公。
注: 1986年10⽉7⽇,元帅在北京与世长辞。10⽉14⽇,告别仪式在总后勤部礼堂前厅举⾏。邓⼩平率全家最先来到,流泪向的遗像三鞠躬。臂戴⿊纱,坐着轮椅来了,泪流满⾯。他多次看望病中的,现在再也见不到了。他在灯下挥毫作诗,以寄托对战友的哀思。
(2)影视及作品推荐
和他的⽇本⼥⼉(纪录⽚)
《和他的⽇本⼥⼉》分为《拯救⽣命》和《传播友谊》两集,每集30分钟,以1940年8⽉百团⼤战期间,救助⽇本孤⼥美穗⼦的感⼈故事为背景,通过⽂物资料佐证、现场讲解、专家访谈、⼝述历史等⽅式,真实再现元帅的宽⼴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