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
    篇一:[大学中庸]中庸翻译及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
    ,并无神秘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某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
    (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
    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
    篇二:[大学中庸]高中语文《大学》教案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其他文言现象。
    2、读懂文意,领会“慎独”“正心”的含义。
    3、体会儒家思想修身的意义,探讨“诚其意”“正其心”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领会“慎独”“正心”的含义。
    探讨“诚其意”“正其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故事导入:
    元代战乱时期,有一个学者在返乡途中,因为天气炎热,又饥又渴,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这个学者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他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先吃了再说。”你认为他迂腐、死板吗你赞同他的做法吗 二、疏通文意。
    1、正音正字。(请学生朗读)
    2、点出重要的文言字词。
    恶恶臭 好好 自谦 厌然 著
    3、翻译
    三、文本分析
    1、何谓“诚其意”你如何理解它的(根据原文回答)
    明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2、如何理解“毋自欺”
    明确:a:做到内心与我们外在的表现一致,这种一致要达到我们像厌恶臭气味,喜欢美好的颜一样自然真实。
    b:自我欺骗永远是掩耳盗铃,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你做过的事,哪怕再隐蔽,再细小,再小心翼翼,总有被人知晓的一天,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四:合作探究
    1、何为“慎独”你如何理解的
    明确:慎独是指在独处或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也符合道德、法律法规的标准。
    五:拓展研究
    1、请联系自身感受或社会现实,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学生发表看法后,老师作结)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明确: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对于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六: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完成老师布置的两个任务)
    1、什么是“正心”你如何理解它
    明确:正心:端正内心,思想纯正,心无杂念,即内心不被个人好恶所左右。(学生没讲通的地方老师补充) 2、谈谈正心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明确:a:更冷静、更理智地看待其他人和事。b:更能专注地做一件事。(学生没讲通的地方老师补充)
    七、反思总结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通过学习这一段你获得的为人处世或修身的道理。
    1、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矫揉,不做作。
    2、永远真于自己的心,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
    3、为人处世应当坦坦荡荡,真真切切,无愧于心。 4、永远不要自欺欺人。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5、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心安,便是生活最美好的状态。 6、一个人最帅或最美的时候,就是他心无旁骛,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 7、不要让感情蒙蔽了你的双眼,左右了你的判断。 8、你的愤怒或爱,有时会毁掉一个人。
    课后小结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的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作业布置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中,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 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做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 “慎独” 的例子。(6 分)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 “慎独” 的现实意义。(6分)
    篇三:[大学中庸]小升初常见的文学常识锦集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