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艺术家The artists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地方原创歌剧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其对外传播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歌剧字幕的翻译尤为重要,译得好,才能传播得好。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地方原创歌剧的特点,探讨地方原创歌剧字幕翻译策略,旨在为弘扬中国文化助力。
关键字:地方原创歌剧;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一、背景
近年来,中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地方原创歌剧,如江苏的《鉴真东渡》《拉贝日记》、重庆的《杜甫》、甘肃的《貂蝉》、海南的《东坡海南》、广西的《刘三》《壮锦》等,这些歌剧大多以当地历史、民族特为背景,展现了地方歌剧原创风貌。其中的一些歌剧不仅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甚至在日本、美国、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演出。2016至2019年间,《鉴真东渡》分别登上了东京奥查德剧场、洛杉矶帕萨迪纳剧场及纽约林肯中心。该剧歌颂了鉴真慈悲普度的悲悯情怀、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在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出的《拉贝日记》,以音乐为载体讲述了南京大
屠杀中以德国人约翰•拉贝为首的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拯救几十万中国平民的故事。这两部歌剧,前者诠释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态度,后者展现了中国的和平理念。歌剧作为一个载体“述说着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方位的中国,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把歌剧中的真实内容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展现给国外观众,歌剧字幕的翻译尤为重要[1]。
二、功能翻译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汉斯•费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及克里斯蒂安•诺德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1971年,莱斯在《翻译批判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将文本分为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及操作功能文本。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汉斯•费米尔进一步创立目的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包含目的法则、语内连贯性法则及语际连贯法则。该理论认为文本不同,则翻译目的不同。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并以此来决定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译者应基于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及技巧。语内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内部必须连贯,译入语受众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或理解困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受众仍然能够理解译文的含义及其传递的文化内涵。语际连贯法则要求译者在原文文本和译文之间要保持统一,不能够随意更改或创作,要遵循原文文本的内涵[2]。
三、地方原创歌剧的特点
(一)地方性鲜明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地方原创歌剧中,不乏有一些歌剧以当地民间歌舞剧、戏曲及民族文化背景等为参照,如广西的《刘三》、贵州的《天穹的歌谣》等。这类歌剧以民族音乐为载体,述说民族故事,体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及文化。歌剧《天穹的歌谣》中女歌者扮演的女主人公阿妮诺运用彝族的少数民族语言唱岀了痛失爱人的悲痛,生动感人。但是由于剧中的少数民族语言不为大众所熟知,听众在观看此剧时不明白歌词所唱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歌剧字幕时要避免偏离原文意思。
(二)文体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地方原创歌剧具有叙事性及戏剧性等特点,在歌词中常运用丰富的诗歌或修辞手法。例如,在歌剧《杜甫》中,歌手大量吟唱杜甫的古诗词,如《春夜喜雨》《石壕吏》。歌剧结合古诗词来体现杜甫在成都的田园生活及对安史之乱悲壮沉郁的感情彩。再如,广西歌剧《刘三》中的两句歌词“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及“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则是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达到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的效果。译者在翻译时需注意原文的句式结构,在译出原文的同时,还要斟酌译文的句式结构是否押韵顺畅。
(三)音律多样性
地方原创歌剧不仅以民间歌舞剧、戏曲等为参照,有些还会将借鉴吸收西洋歌剧的音乐形式或唱法。例如,广西歌剧《壮锦》和《刘三》,融入了壮族的民间歌曲风格和韵律,用对歌的形式表演,歌词简洁,节奏押韵轻快。再如,歌剧《阿依古丽》以哈萨克民间音乐及柯尔克孜、维吾尔民歌为素材,借鉴西洋歌剧音乐表现手法,以西洋管弦乐为伴奏,节奏鲜明、旋律丰富。剧中还运用到独唱、对唱、独白等方式呈现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