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中国低保福利依赖现象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理解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中国得到立法保障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当公民那一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期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求,是每位公民生活困难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境地。其本质是社会成员自下而上权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对期人民的最基本的责任与承诺[1]
    然基于政府的这种承诺,有不少公民不劳而获,啃着这块政府送上门的馅饼,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我曾在高中的教课书中看到一幅漫画:一位低保对象喝着啤酒,躺着沙发,翘着二郎腿,凌驾在“政府福利”的字样上。从这幅漫画不难看出:高福利国家容易滋生懒汉。在此,本人认为的“懒汉”指的是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意参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机
会,特别是不愿意在收入较低、较辛苦的岗位工作而长期依赖政府提供的低保金生活的部分低保人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社会学》一书中对福利依赖有这样的描述:批评现有福利制度的人认为,人们依赖于原本是要让他们能够打造一份自理而有意的生活的那些计划。这些人不仅在物质上变得有依赖性而且在心理上也依赖福利社会给福德到来。他们的生活不是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度,而往往被动消极,听天由命,指望福利社会体系来资助他们[2]
    在吉登斯眼里人们对社会福利的依赖是心理上的依赖,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是经济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享受,贪图享乐,这只是人们对低保福利依赖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低保人员,之所以有劳动能力的部分低保人员不愿意参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机会,低保制度本身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我国低保制度存在以下的问题[3]
(1)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核实;
(2)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
(3)低保工作人员素质稂莠不齐;
(4)关于隐性就业或隐性收入低保户的标准是什么[4]
“懒汉”就是钻政策的漏洞,依赖社会救助混日子。当然,解决
除此,“懒汉”的存在,跟社会大众文化也有千丝万缕。在我国倡导和谐社会,追求的是友爱型社会,人们对低保户并不会歧视,至少不会痛恨讽刺低保户反而对低保户抱着同情怜悯的心态。因而,“懒汉”们打着低保户幌子招摇过市也不会引起公愤。然人们对职业有着三五九等的看法也助长了“懒汉”拒绝从事幸苦低收入工作。现实社会中,不少人对于一些职业,如:环卫工人、农民等低收入的工作,认为是不体面的。在这种的价值观之下,政府推荐的收入较低、较辛苦的岗位便无人问津。本人就碰到一位总是认为工作是有体面丢人之分的老师,他骨子里瞧不起一些从事基础工作的人民。
而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福利依赖具有代际传递性。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依赖福利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陷阱,因为长期接受福利救济改变了这些家庭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贝克尔和托马斯则强调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他们认为,人力资本地下的劳动者难以打工作为父母教育水平低会阻碍其孩子的资本的发展[5]
除了福利依赖的代际传递性,贫困文化也影响着福利依赖。贫困文化一定程度上是贫困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是贫困人对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的一种适应性的表现,贫困人员普遍都认可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社会角进行不自觉地扮演。通过对贫困人员角的期望、领悟、实践,形成了一种在贫困人中独特文化,影响其行为,也影响着人们对贫困人的看法。从而产生了“养宠物不能获得低保”、“有手机不能获得低保”等奇怪的规定。
三、依赖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实际上,在中国这个“高税收低福利”的国家,“懒汉”并不多,中国低保的标准是极低的,发达国家的标准是社会平均收入50%——60%,而中国一般都在30%以下。同时按制度规定实际上政府支付的仅仅是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一个差额,2003年的四
川省一般水平,大中城市的低保标准是150——180元,而政府实际支付的只有50元,也就是2/3以上的保命钱还是要靠低保对象自己挣[6]。而在林莉红、李傲、孔繁华的《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贫困居民不愿依赖保障金生存,“极少数无业的有劳动能力者不思进取, 坐吃保障金; 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仍积极开拓就业门路, 寻工作机会,以求自力更生”[7]。虽然在中国“懒汉”并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使“懒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本人认为应该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更好的帮助“懒汉”去除对低保福利的依赖。根据库珀在《行政伦理学——实现负责任的途径》提出的负责人行为的构成要素为:个人品道德品质、组织文化、组织制度、社会期望[8],类似的也可以运用在处理低保福利依赖性的问题上。
首先,帮助“懒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的精神品质以及德性。当然能这就得交给社区教育了,通过社区教育对“懒汉”进行重新“改造”,让他们认识到依赖社会福利是一种可耻的事情。当然,社区教育短期是很难起到作用的,不过社区教育可以根据基
层长期跟进教育,逐步影响他们。
其次,通过将“懒汉”们重新组织起来,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组织文化,从而影响“懒汉”的行为。这个貌似很困难,不过通过提供的廉租房这一政策,将他们安排好,可以安排在一些中高档的住宅区附近,通过符合进步社会的道德氛围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于此同时宣传进步积极的信条、行为守则,在视觉、听觉上充斥他们的生活,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价值。
再有,通过社会对低保人员(尤其是“懒汉”)的期待改变他们的行为。社会期待在这里指的是人们在不同方面对于那些低保人员所给予的希望,[9]这包括低保人员相对补偿标准,法律实体对他们的行为的约束、公众对低保人员的看法以及低保人员在大众文化中所体现出来公众形象。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公众参与,要知道给低保人员的补贴优惠都是花着纳税人的钱的。公众当然也包括低保对象,只有当低保人员自身参与了进去,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心甘情愿。这样作出的决定才更有激励性。譬如说:低保人员参与推荐什么工作的筛选,这样子他们心理上就会觉得“这是我自己挑出来的工作,选错了,都是自己的错,下次选好一点。”(这里筛选的工作指的是政府向低保人员推荐的工作),从而减少他们拒绝就也培训以及就业的可能性。
最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从外部对他们进行约束与制约。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政府层面应做好以下几点[10]
(1)科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严格审核低保的申请;
(3)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的资讯系统,加快各部门的资讯共享,更有利于各部门的行政。
    除此之外,本人觉得外部监控还要建立起对无正当理由觉得就业的低保人员进行惩罚,以及强制有偿接受低保补贴,就像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时候,失业者接受救济的前提是进行相应工作或者社会服务。
四、结语
    通过查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不难发现,在这一方面我国的指定的行政规章是完善的,只是在执法的过程中,错漏百出,因此为了更
好的促进“懒汉”转型,必须加强、规范政府行政,降低社会救助的行政管理成本,杜绝救助资金的无效膨胀,从而更好的杜绝“懒汉”,做到“应保尽保,仅保应保”。
当然,在现实中减轻低保社会福利的依赖性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譬如:对于不得不依靠低保福利的人员要给予宽容与支持;对因为生病等客观原因二导致贫困的人员,应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难关等。充分吸收权变管理理论[11],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5、理论依据
  1)管理学的权变理论
  2)人性假设理论
  3)激励理论
  (4)行政伦理学
(注:具体的内容与应用都渗入到文章里边)
[1]    陈玲玲. 福利依赖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湖南师范大学说是学位论文
[2]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    胡务.《社会救助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张琪.《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5]    徐智垠.《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福利依赖问题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
[6]    马斌.《社会保障概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7]    林莉红、李傲、孔繁华.《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调查》,法学评论[J]2001年第1
[8][9] 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负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   吕学静.《现代社会保障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1]  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等. 《管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