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P opular C ine ma 6第5期本刊特约记者/侯亮
《良家妇女》里有我对“性”的思考,《龙年警官》里有对英雄的思考,《过年》里有对宗法观念的思考,《米》则是从文化角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我的1919》是对历史观的思考。这些思考是个人的,同时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
颠簸流离:从印尼到北京14天无边无际的海洋,14天的惊涛骇浪,14天冗长难挨的单调锻炼着我的意志。
  ——黄健中上个世纪40年代,赤道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泗水市惹班镇居住着几十户华侨。他们飘洋过海,在异国求生。这里,有一户姓黄的人家小有名气。黄健中的父亲黄光芋于上个世纪20年代离开中国,十几年苦心经营,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家业:“恒源商号”。这是黄家父母以泉州人特有的智慧、胆识和勤俭经营起来的。黄健中的父母一辈子没读过书,深知没有文化的种种苦衷。因此即使在商号的鼎盛时期,他们都不鼓励后代做生意,而是希望他们长大之后能成为秀才、举人。1947年这年,黄健中6岁。幼小的他已经敏感地觉察到家里紧张的气氛:阿爹脸上的愁云,阿妈在夜晚的叹息,仆人的不辞而别……原来,在印尼政府的政策下,黄家的生意急转直下,已经濒临破产边缘。经过商议,这年的初秋,父母决定带着六个儿女回唐山,而黄健中的叔叔、大哥和二哥继续在印尼做生意。
一家人乘坐着芝加哥号海轮,在海上漂荡了整整14天,终于从泗水港到了福建厦门港,回到了紫云黄氏宗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泉州。在“生离”的第二年,黄健中又经历了死别——1947年的除夕之夜,阿妈去世了。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规模的文化“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年,黄健中9岁,刚刚能
识文断字。经大家推荐,他做起了村里妇女扫盲班的小先生。刚开始,站在讲台上的黄健中还没开口说话,低下的妇女们就笑成了一片。但没几天,她们就对这个又瘦又小的先生刮目相看了。而下了课,黄健中也很快和他的“学生”打成一片。他听她们讲故事、唱儿歌、聊家长里短;他从她们那儿学会了踩石碓、踩水车……这些童年的记忆,后来都成了黄健中作品中生动而丰富的素材,于是就有了《小花》、《良家妇女》等影片中陈冲、刘晓庆踩水车、丛珊踩石碓、张伟欣织布的画面。
11岁那年,父亲送黄健中到厦门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闻名遐迩的集美中学。从泉州到集美中学,路途遥远。那时黄家家境渐衰。能送黄健中上学,父亲已是竭尽所能黄健中故事:“江湖中学会
笑傲”200.0陈怀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