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古代文化常识120练
及第花在古代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御史大夫,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长官叫“御史大夫”,相当于部长。排在“御史大夫”后的为“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5、下列对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
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相同。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文中的“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徭,指古代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赋,田赋。“轻徭薄赋”指“减轻徭役,降低赋税”。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B.“三都”在东汉和唐代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C.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
D.在古代谦辞中,“愚”谦称自己不聪明,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光,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中国,古代指中原。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
C.夷,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后来用“夷”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D.籓镇,即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
B.“进士”,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C.“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D.“丐闲”文中是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谥号是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
B.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本义。
C. 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
D.郡,形声字,形旁“阝”表示“郡”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指古代的行政区域。
16、以下文化常识的理解中错误的是(3分)(  )
A.“绍兴十八年”,是用皇帝的年号纪年的一种纪年方式。如“咸丰十年”、“德祐二年二月”等也是属于此类纪年方式。
B. 除。拜官授职,如本文的“ 除户部侍郎”“除太府少卿”、“ 除知秀州”中的“除”,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C. “ 除户部侍郎”中的“户部”,属于“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户部主要掌管土地户口、赋税
财政和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
D.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要大于“左丞相”,前者为正职,后者为副职。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
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