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之旅
SHENG
PING
SHIJIE
文艺直通车
从故宫纪录片拍摄角度的变化
看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
□冯晓民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故宫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实践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创作者在揭示故宫文化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探索,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文章梳理了故宫题材纪录片拍摄角度变化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探究这些变化中蕴含的规律。
关键词:故宫纪录片拍摄角度文化自信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这是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一件民族盛事。此时此刻,全世界目光再次在此汇集。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真实写照。由于故宫文化的丰富性和重要性,长期以来,纪录片镜头多次聚焦故宫,以不同视角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
看不了视频纪录片镜头中呈现故宫的角度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些变化融入节目立意、拍摄手法等方面,与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紧密相连,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故宫题材纪录片发展历程
为了解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全貌,我们首先对其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大致来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清朝至民国时期,是故宫题材纪录片的萌发与雏形期。由于技术发展等原因,此时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影视纪录片,这一时期关于紫禁城的影视资料均为外国人所摄。西方坚船利炮击毁了尘封多年的国门,中国人仰视的神圣之地洞开,外国列强得以贪婪地向内窥探。据考证,“一段拍摄于1898年,也就是农历戊戌年的视频被认为是最早记录紫禁城的视频”。视频片段大约30多秒,镜头中的紫禁城被衰败肃杀之气笼罩,甲午战争失败后,为改变现状,这一年中国自下而上涌动着一股变革图强的激情,然而这场改革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之后光绪被软禁,慈禧再度垂帘听政。1903年,一个叫西蒙斯(Simmons)的美国人拍下了一段紫禁城的视频。镜头中的景物越发破败,清王朝即将走到终点。
此后中国进入民国时期。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1935年,美国Educational Films公司拍摄了《摩登北平}(Modern Peiping)纪录片,片长7分多钟,镜头跟随几个外国水兵游览北平街市、故宫、北海等地,古老建筑一片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外国水兵走马观花式地游览,满足了国外观众的好奇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故宫题材纪录片的拍摄有了长足发展。1949年,苏联摄影师航拍了一段视频,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北京全貌,市中心最醒目的地标是故宫。整个航拍过程完整,彩对比强烈,镜头中的故宫恢弘大气,罕见的中轴线对称格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1961年,故宫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北京紫禁城》,片长大约17分钟,全方位介绍了紫禁城历史沿革、建筑特和馆藏珍宝。1972年,由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Antonioni)拍摄的纪录片《中国》,其中约有5分钟介绍故宫,这段内容深深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背景所配的革命歌曲和画面中轻松游览的众,与代表过去专制威严的巨大殿宇形成鲜明对比。
改革开放至今,故宫题材纪录片创作繁荣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日益敞开,中国民众眼界越发开阔,对文化的渴求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也充满了兴趣。1985年到1987年,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陆续发行18集纪录片《紫禁城》,“清明上河图”等国宝首次呈现在镜头前。之后,有关故宫纪录片的数目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外影视机构参与拍摄,他们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呈现不同视角,风格更加国际化。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有日本NH
K出品的《故宫的至宝》(Gugong's Treasure),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出品的《紫禁城的秘密》(Secrets of the Forbidden City),英国 BBC出品的《北京:一个帝国首都的传记》(Beijing:Biography of an Imperial Capital)等,这些节目向全球观众展示了故宫文化。
进入21世纪,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12集纪录片《故宫》,从建筑艺术、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宫,节目采取“以物说史”的方式对历史人物、事件重新解读。12集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When the Louvre meets the Forbidden City)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拍摄,它是中国首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用全球化视野展现文化的
声屏世界
2020/10
纪录片之旅SHENG
PING
SHIJIE文艺直通车
交流与碰撞。此后,中央电视台又陆续推出了百集纪录片《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新事一一养心殿研究型保护项目纪事》等纪录片,这些节目恢弘大气、涵盖全面、细节到位,是故宫题材纪录片的精品之作。
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海峡两岸都存在着故宫博物院。的公视台曾制作播出四集《对焦国宝》节目,对珍藏在台北故宫的文物精品进行深入介绍。此外,中央电视台也跨过海峡,采访制作12集《台北故宫》纪录片,追溯文物迁台历史和台北故宫现状,并对书法、绘画、青铜等台北故宫馆藏国宝进行介绍。
综上所述,故宫形象在纪录片中是多变的,是反差巨大的,它曾与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紧密相连,是落后保守的象征;之后它饱受日寇蹂躏,馆藏珍宝不得不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最终骨肉相隔分散两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故宫重获新生,一路蓄势向上,最终元气满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故宫纪录片拍摄角度的变化规律体现了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
最初,故宫拍摄只是简单直观地从建筑外观入手。从外国人最早拍摄的30多秒紫禁城视频,到美国Ed
ucational Films公司拍摄的外国水兵游北平,蜻蜓点水式地景点介绍,镜头里满是故宫残败的高墙大院。由于长期受列强欺辱,中国国力逐步衰微,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中华民族自信心逐步丧失。西方人以一贯傲慢的态度俯视这组古老建筑,虽然体量庞大,但是它只代表着过往,现在却意味着保守与失败,昔日庄严之地尽显老态,这时的故宫成为西方人的猎奇之地。
从室外走入室内,之后的故宫纪录片拍摄融入丰富的历史元素,拍摄技术和制作手法日臻成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国力日趋强大,文物保护、文化建设走入正轨,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故宫,更详细、更有条理地探寻其中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北京紫禁城》,将镜头延伸到宫殿内部,伴随不同景物、珍宝的展示,将历史掌故娓娓道来,字幕和配乐民族特点鲜明,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拍出了中国面貌、中国味道。“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众多影视工作者以传承传统文化以己任,以故宫为题材的纪录片佳作争相涌现,故宫》《紫禁城》《故宫100》等片从更多角度、更深维度加以介绍,使普通大众与故宫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与此同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通过纪录片的播放得以强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效果。这些纪录片还辅以高科技动画技术,或再现故宫的修建过程以及帝王登基等浩大的典礼仪式,或使名画中的人物动起来,极具中国式审美和情趣,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对其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文化自
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通过这些纪录片,人们从中可以知晓古代劳动人民之巧、传统文化之丰、王朝兴衰之道……文化自信的种子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生根发芽。
伴随镜头的延展,纪录片将视角聚焦到与故宫文物保护相关的人身上。《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新事—
—养心殿研究型保护项目纪事》等纪录片通过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近距离展示他们的绝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直观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力量。可以说,这种尝试为故宫类纪录片提供了新的拍摄视角。待修的文物中,有薄如蝉翼的绢绣,有珍稀易碎的古瓷,有历经风霜的字画,更有历尽沧桑的古建构件……纪录片“以人为本”,用现在进行时态讲述当代人的使命,一件件国宝在修复师手中再现神韵,目睹精益求精的修复过程,耳听他们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生的感悟,观众对传承有了深刻感受一一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代兼容并蓄、继承发展的。
故宫是全体炎黄子孙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目前,故宫文物分隔两地,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期盼民族团圆,珍宝合璧,这是人们心中的“家国梦”。故宫历经明清,有盛有衰,现在全国上下以史为鉴,齐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亿万民众心中升腾着“复兴梦”。
紫禁城将“和”的理念融入建造格局中,“和”也代表着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文明的相处理念,中国心、"
大同梦”,中华民族一定会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故宫开启,颂古壮今。故宫题材纪录片必将与时俱进,通过它的精彩讲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与智慧将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传播,也必将进一步增加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CCT V《百年中国》解说词[EB/OL].优酷网,2009-01-09,v.youku/vshow/id_XNjUwNTA1ODQ=.html.
[2]习近平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9-06-15, www.xinhuanet/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声屏世界2020/10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