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刻苦读书的⼗⼤故事,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1、⽜⾓挂书
李密⽤薄草做的鞍鞯骑⽜,在⽜⾓上挂⼀卷《汉书》,⼀边⾛⼀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问:“哪来的书⽣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杨⽞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感因此就倾⼼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感在黎阳起兵,派⼈⼊函⾕关迎接李密。
2、买⾂负薪
朱买⾂靠砍柴卖柴维持⽣活,经常背负柴薪,讴歌道中,⾄五⼗岁才拜为会稽太守。后遂⽤“买⾂采樵”指未遇时劳⼒贫居的⽣活;⽤“五⼗功名、五⼗晚贵”等谓⼤器晚成。
3、带经⽽锄
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家雇⽤做短⼯。每当下地⼲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研究。这就是⾄今为⼈们传颂的“带经⽽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
今⽂《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的⾝传亲授。后来⼜受业于孔⼦后裔、西汉经学博⼠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
4、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有个名⽂不识⼤户⼈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但不要报酬。主⼈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家的书。”主⼈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代的⼤学问家。
5、囊萤映雪
孙康家⾥很贫穷,买不起灯油。⼀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透进⼀丝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即看起书来,⼿脚冻僵了,就起⾝跑⼀跑,同时搓搓⼿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后来,他当了⼀个御史⼤夫。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
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天时间背诵诗⽂。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了⼀只⽩绢⼝袋,随即抓了⼏⼗只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他就去抓⼀把来当作灯⽤。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吏部尚书。
6、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个叫孙敬的年轻⼈,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个办法,他来⼀根绳⼦,⼀头绑在⾃⼰的头发上,另⼀头绑在房⼦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低,绳⼦牵住头发扯痛头⽪,他就会因疼痛⽽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都没有⼈关注,即使有雄⼼壮志也得不到重⽤,于是他下定决⼼发奋图强努⼒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事先准备好
也得不到重⽤,于是他下定决⼼发奋图强努⼒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事先准备好的锥⼦往⼤腿上刺⼀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7、韦编三绝
读书小故事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为⼀根⽵简上写字,多则⼏⼗个字,少则⼋九个字。⼀部书要⽤许多⽵简,通过牢固的绳⼦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绳编连的叫“绳编”,⽤熟⽜⽪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简通过熟⽜⽪绳编连起来的。
孔⼦“晚年喜易”,花了很⼤的精⼒,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简的⽜⽪带⼦也给磨断了⼏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以此⽐喻读书勤奋⽤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与质了。”
8、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为职志,为唐宋⼋⼤家之⼀。如同中国其它读书⼈⼀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辈⼦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下写成。
⽂中叙述国⼦先⽣(韩愈⾃称,因曾⼗载之间,浮沉于国⼦博⼠之职)训诲他的学⽣说:“你们要勤奋努⼒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位学⽣质疑的说:“⽼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以致⽣活困苦不堪。您⾃⼰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做学问!”
韩愈藉⽼师与学⽣之⼝,⼀⽅⾯讥讽为政者不能善⽤⼈才,⼀⽅⾯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失落。
9、⾼凤流麦
⾼凤,字⽂通,是南阳叶⼈。在他青年还是书⽣时,他的家庭以种⽥为⽣,但却精通读书,⽩天⿊夜都不停息。他的妻⼦(曾经)有⼀次到⽥地⾥去,庭院⾥⾯晾晒着麦⼦,让⾼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凤拿着⽵竿读经书,没有发觉⾬⽔冲⾛了麦⼦。妻⼦回来后责问他,⾼凤这才恍然⼤悟(⼩麦被冲⾛了)。后来⾼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教书。⾼凤年⽼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10、映⽉读书
南朝⼈江泌⼩时家贫,⽩天要帮助家⾥做些杂活维持⽣计,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
就只有站在⽉光底下读书,⽉亮西坠。他爬上梯⼦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