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4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笑果文化4个创始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 )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b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c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d  )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b )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c )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b )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b  )
A.“方以类聚,物以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c )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c )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a  )
A.载体                B.媒体                C.整体            D.全体
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  d )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重叠
15.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b   )
A.熊十力                B.贺麟                C.冯友兰            D.梁漱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的是(  acd   )
A.宫廷礼仪        B.民间文学                C.文庙典礼
D.宗庙音乐        E.傩戏
17.《隋书·地理志》记载汉中地区的风俗为(   abe  )
A.“好祀鬼神”        B.“尊崇道教”            C.“好商稼穑”
D.“商贾并凑”        E.“有张鲁之风”
18.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的核心内容是(    ab )
A.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为依据征税
B.以一个家庭田亩数量的多少为依据征税
C.以人丁数量为依据征税
D.以劳动所得报酬为依据征税
E.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不征税
19.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有(    bce )
A.民本思想        B.节约粮食                C.人格教育
D.民主思想        E.食疗观
20.中国古代,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    abde )
A.人身控制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方便人口流动
D.保证国家赋税、徭役政策落到实处                        E.确保国家兵役政策落到实处
21.以下文献记载,反映“家天下”政权模式的有(   bd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C.“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D.“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E.“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2.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有(   ac  )
A.“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B.“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C.“中和”意为“经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E.“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23.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八音”,以下属“八音”的有(   abcd  )
A.金        B.石                C.土           
D.革        E.竹
24.普通话是(   abcde  )
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B.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C.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D.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E.中华民族的通用语
25.属于“儒学文化圈”范围的国家或地区有(   abd  )
A.韩国        B.日本            C.印度
D.新加坡        E.土耳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l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纪文学巨著。书中成功地刻画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语言丰富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8.行业组织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行会的管(1)祖师崇拜。
    (2)师徒传承。
    (3)行业禁忌。
29.道教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将古代的鬼神崇拜,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黄老道术以及经学、墨学的某些观点融合以后而成的。道教的信仰特征是,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
30.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并改正。
31.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对 )32.×  应将“立春”改为“春分”
    33.×  应将“监察”改为“分权”
    34.×  应将“赋、比、兴”改为“风、雅、颂”
32.我国南北各地在立春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打春牛”。(    )
33.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架空,二是监察。(    )
34.《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共分赋、比、兴三部分。(    )
35.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    对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北宋的运河以开封为中心,仍然以汴河(通济渠的改称)为重要的经济补给线。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及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
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兴起,如宋代首都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扬州等.扬州城称得上当时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这时的大运河基本是南北方向。沿着运河有通州、河西务、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的繁荣。
37.简述上古文化区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司马迁将“天下”分为四大区,具体有:
    (1)“山西”(即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植五谷,有“先王”之遗风。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大量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土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量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古代文化区域形成的原因包括:
    (1)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
38.简述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着重大的区别: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
族的政治特权
39.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对语言文字教育一向是重视的。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语文教育在各种因素的作用卜.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 
    (1)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3)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40.简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的特点。
第一,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第二,交汇兴趣起了变化,第2-.次与第一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致使西方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敬,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   
    第三,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