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流芳滋润梦想——专访东方木兰荟(北京)文
化俱乐部创始人姚远
作者:暂无
来源:《上品Choices》 2013年第2期
文/杨志宏摄影/洪丽丽
法国著名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有一句名言影响深远,“决定性瞬间”,有些极其重要的瞬间会决定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以及一个人的生命走向,荣辱沉浮。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8分,发生在唐山市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数秒钟时间改写了这座城市和数十万人的命运,无数的家庭在地动山摇、雷雨交加的瞬间被无情撕裂。古冶火车站候车大厅的长椅上,熟睡的十三岁女孩姚
远在砸向黑暗深渊的一刻,一旁打盹的父亲猛地侧身扑向女儿,死神轰然而至,父亲宽阔的脊背给了女儿生的可能。
而这铭心刻骨的刹那,成为姚远心中永远珍藏的生死瞬间,更是她未来生命中事业、慈爱、梦想的精神与智慧源泉。
2013年1月18日,白雪飘扬在北京的天空,千年古都变成了一个银世界。东方木兰荟(北京)文化俱乐部里,温暖如春,琴声流淌,一壶香茗,些许往事,时空变幻,感慨万千。
光洁的前额,清澈的双眼,独特的微笑,生动的述说,感染力极强的微笑,闪烁着成熟女性特有的魅力,谈吐中
充满智睿,举止间娴静优雅,她就是姚远,东方木兰荟(北京)文化俱乐部创始人,一个在地震中奇迹般活下来,走
过人生的漫漫风雨之路,正走向事业兴旺的执著女性。
“这些年来,无论是哪里发生自然灾害,只要是我知道的,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献上一份爱心。我是一个从灾难中走
出来的幸存者,内心深处对灾害中的人们有着常人无法体察的同情、理解和关爱。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
看到新闻后我立即通知公司上下密切关注灾情,除了捐赠钱物,我还专门买了水、被子、消毒液和卫生巾送往捐助点,这些东西是灾区的人们最需要的,我有切肤之痛呀!”姚远说完最后一句话,静默下来,眼眶似乎有些湿润,唐山大地
震是她心中永远的疼,永远的追忆。
姚远很快调整好情绪,恢复了她的“姚式微笑”,环视了—下周围的鲜花、宇画和书籍,笑着说:“春有初生的艳丽,秋有收获的丰满,东方木兰荟就是让我们一起成为自己的护花使者,成为灿烂人生的实践者,成为美丽生活的分享者,用爱心让我们的每一步都充满温馨,播洒快乐!”
大地震让我珍藏温暖
“我觉得父亲一直在天上看着我,我的生命里永远承载着父亲的那一部分,两个生命水融,息息相生,永不分离。”姚远一页一页地翻开家庭相册,那些似曾相识的黑白照片—下子将我们拉回到1976年7月那个黑之夜。
27日下午,父亲姚英杰接到电报,让他晚上去唐山的古冶火车站接人,放暑假的女儿姚远坚持同往。“我父亲当时在首钢位于河北省迁安县的矿山工作,父亲是62年毕业的大学生在首钢矿山,是厂里技术员,儒雅斯文,对我和弟妹
要求都很严。迁安离古冶有两百多公里,我们坐车赶到古冶火车站时已是午夜,要接的火车到达是早晨5点,等着等
着我就有些困了,父亲把雨衣叠起来给我当枕头,让我在长椅子上边睡边等。我这一睡,醒来之后就到了另一个世界!”她说。
轰隆一声巨响,将睡梦中的姚远惊醒,睁眼一看,四处一片漆黑,哭喊声、惨叫声、建筑物的塌垮声扑天盖地,
血腥味、泥水味、焦糊味扑鼻而来,自己满脸尘土,闪电光里,发现身处断墙砖瓦之中,父亲血肉模糊压在她的身上。她已经动弹不得,觉得嘴里含着块石子儿,吐出来一摸,原来掉了颗牙。朦朦胧胧中,有手电光在断墙堆中搜寻,那
笑果文化4个创始人是救生的信号,“救救我呀!我才十三岁,别不管我呀!”姚远一遍又一遍大声呼喊,血水、雨水、泪水淌满面颊,嘶哑
的声音终于被救援人员听到,他们将姚远从砖堆中拽出来,用担架抬上她的父亲,风雨雷声之中前往无边的黑暗。
“我跟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手放在爸爸脸上挡雨,他身上的血水顺着担架往下淌,人已经完全没
有知觉,他
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无意识的话是‘孩子该喂奶了’,弥留之际,他舍不得三个孩子,小妹才几岁。”姚远抚摸着相册上爸爸的照片,手不愿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