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哪些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比较
• (一)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
• 有结构的探究是指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发现某种联系,到问题的答案。研究者们称此种探究为一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有结构的探究和相应的证明活动,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作“食谱式活动”。一般而言,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小学阶段和初中二年级一下的学生。
• (二)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
• 指导型探究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这种探究被称为二级水平的探究活动。一般而言,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初三到大二的学生。
• (三)自由探究(Free Inquiry)。
• 自由探究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从许多方面来看,自由探究类似“搞”科学,即科学探究。研究者将这种探究称为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
加涅率先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于1963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提出,有效开展探究教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一,有提高探究技能与策略的专门练习,因为这些技能与策略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第二,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因为如果学生对某个话题一无所知,也就不能作相应的思考;
• Spears于1977年在大学生中作有结构的探究与指导型探究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大学生很少进行假设或预测,因为他们还没有在智力上为此做好准备。总体来看,假设—演绎推理活动涉及作假设、预测、观察、把结果与预期相比较,它要求学生具有形式思维能力。显然,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不能在以假设—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环境中很好地学习。
• 还有研究表明,教师设计探究结构能降低探究活动的逻辑要求,如处在具体操作思维阶段的学生,从采用分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益更大,从教师指导较少的方法中获益更小。再如,当教师对希望学生形成的行为控制极强时,一些学生表现更好。
• 另一面,成功开展探究教学需要形式思维能力,并非仅对学生而言的,教师也同样要具备这种能力。森纳尔(D.W.Sunal)等人在1985年的研究中提供大量例子,说明教授行为涉及去自我中心化、假设—演绎推理、确定和运用变量、控制变量和逻辑推理等。他们还列出大量证据,表明许多教师并不具备上述能力,完全是在具体操作思维水平上开展探究教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