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美学2020/11
受国外偶像团体热潮的影响,自2018年《偶像练习生》播出以来,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各类以男女偶像团体选秀为主的综艺节目纷纷涌现。然而,随着这股热潮的出现,此类节目逐渐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种种问题的出现,错误引导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对关注此类节目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以媚俗化现象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作为理论依据,以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化现象,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众传媒领域中的媚俗化现象
(一)媚俗化现象的含义及其特征
媚俗(Kitsch)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艺术品市场,《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其解
释为“投大众所好的无美学价值的艺术或文学,拙劣的作品”。商务印书馆版本的《德汉词典》定义为:“迎合低级趣味的伤感文学(或艺术)作品”。格林伯格在《前卫与媚俗》一书中对媚俗的定义是:“媚俗象征着那个大量制造文化的时代,它是我们时代所有那些赝品的缩影。”[1]我国学者潘知常认为:“媚俗就是不择手段地讨好多数人,为取悦于对象而猥亵灵魂,扭曲自己,屈服于世俗。”[2]而在大众传播领域,媚俗化是指媒体以低级趣味的内容和感官刺激的画面来吸引受众注意力、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一种信息传播倾向[3]。
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逐渐成为传媒界进行创作的一大目标,因而整个大众传播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作品的审美水准下降、教育功能被忽视、跟风抄袭严重,娱乐及社会新闻更成为媒体吸引观众视线的常用法宝。
(一)大众传媒领域的媚俗化现象的主要特征
1.内容较为平庸低俗,缺乏思想内涵与审美内涵。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以各种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超乎正常价值观的社会新闻作为传播重点,宣扬拜金、暴力等不良道德观。以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为创作出发点,忽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及教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不良影响。
2.形式缺乏创新,抄袭跟风现象严重。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
但随之而来的物欲追求以及消费冲动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浮躁,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一个作品中进行长时间的创作。媒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随波逐流,跟随大多数传播媒体的行为,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重了大众审美的疲劳感。
3.以经济利益为重,以吸引受众注意力为目标。除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媒体界的随波逐流外,受众地位的转变同样加速了传媒界的媚俗化。由于条件有限,观众以前往往是“有什么看什么”,但是如今,传播媒介的丰富赋予了观众选择权。因而,受众注意力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抓住了观众视线、取悦了观众就相当于获得了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抄袭就是最好的做法,能够投入最少而收获更多,使得成本最小化,而低俗的内容也有
浅谈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媚俗化现象
文/孙  月
摘 要: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以独特的节目定位掀起了国内的偶像热潮,但是在“爆红”的同时也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节目在内容上缺乏文化内涵,片面追求视觉感官刺激;在形式上抄袭成风、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节目急功近利,迫使观众被动消费。在网络科技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我们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偶像市场的良好运作,帮助年轻体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以及价值观。
关键词:国内;偶像养成;选秀节目;媚俗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时尚理论与实践研究”(BIFT201801)研究成果。
129影视美学
助于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最终,利益驱使部分媒体娱乐节目向媚俗化方向发展。
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最初以新颖的内容构成以及独具特的选秀机制“一炮而红”,虽然丰富了综艺市场、取悦了观众,但是各种问题也伴随着节目热度逐渐显露出来,节目走向泛娱乐化的同时,严重的媚俗化现象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二、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中的媚俗化现象
(一)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始于日、韩,这类节目具有如下几种主要特征:以“养成”为主打,以唱歌、舞蹈和表演等为表现内容,以舞台演绎为表现形式,以比赛为竞争手段,以打造明星为目的,以练习生制度为培养模式选拔、培养全能艺人,记录并展示这一过程[4]。与以往选秀节目不同的是,
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注重选手的全面培养,不仅强调选手的外形,还要求选手具备各种才艺,如唱歌、舞蹈及表演才能。此外,以往的选秀节目主要以竞赛为看点,而偶像养成选秀类节目更注重选手幕后的训练过程,会展示出选手在参赛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国内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始于2015年,《星动亚洲》是首档以偶像养成为主的综艺节目,随着韩流在全世界席卷的影响,2018年爱奇艺仿照韩国节目Produce 101推出了《偶像练习生》,从各个经纪公司所推荐的练习生中选出9名选手,最后组成一支以唱跳为主的偶像团体。与以往选秀类节目不同的是,该节目最后的团体成员几乎完全是由观众选出来的,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因而,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年轻体中引起了极高的讨论热度。此后,便掀起了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热潮,如《创造101》《以团之名》《青春有你》等节目纷纷涌现。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同类型节目的出现,国内偶像团体选秀类节目愈发呈现出媚俗化的倾向,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批评。
(二)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中的媚俗化表现
1.内容上缺乏文化内涵,片面追求视觉感官刺激
国内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泛滥成灾,促使节目制作团队急功近利的同时,也使得节目内容流于形式化,缺乏内涵。此外,中国在偶像团体培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节目制作团队趁着热潮一哄而上,
忽视中国现有偶像团体市场“发育不良”的状况,盲目追求利益,以各种性感的服装或舞姿来博取观众的眼球,片面追求视觉的感官刺激,使得原本以“养成”为亮点的积极向上的成长类节目变得泛娱乐化。由几个人所组成的偶像团体虽然最后成功出道了,但是能够进行团体表演的机会却很少,国内市场无法像韩国那样能够提供专门的舞台供其表演。所以这几档节目所组成的偶像团体在节目结束之后,最终基本上都是以个人活动为主,能够在偶像这条道路上继续发展的比例微乎其微,很多人都转而成为综艺节目的成员走搞笑路线了。这种情况也降低了粉丝的积极性,丧失了节目原有的明星养成特性。
偶像的成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来积淀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本应是对练习生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并收获成功果实的历程的展现。节目打着努力付出、积极向上的口号进行宣传,却不注重选手实力的培养,整体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此类节目的观众大多为青少年,但是节目却没有为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做出积极的贡献,反而很多无实力但是外表光鲜靓丽的选手得以出道,间接向观众灌输一种“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整个偶像产业链变得浮躁,也导致一些抱有侥幸心理来参加选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
此外,参加节目的练习生年龄一般偏小,有的甚至还不满18岁,但是黑料却一大堆,私生活混乱。偶像团体本应是富有正能量的,能够给粉丝树立榜样,但是畸形发展的偶像养成类综艺市场却给青少年观众们带来了错误的人生引导。节目过于表面化,粗制滥造,毫无新意,总是以“恶魔剪辑”来凑热度,缺乏思想内涵以及文化内涵,也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感。
2.在形式上抄袭成风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偶像练习生》自正式开播以来,热度持续走高,上线1个小时播放量便突破了1亿人次。观众只要参与投票便可以成为“全民制作人”,这种机制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此节目于4月6日结束之后,腾讯便于同年4月
21
130美学2020/11
日迅速上架了同类选秀节目《创造101》。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男性练习生为主;而后者是以女性练习生为主。之后各大视频平台为了搭上这波热潮的“顺风车”,也相继推出了各种类似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一时间席卷了国内综艺类节目播放量榜单。
但是,关于节目创意以及制作版权的问题也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偶像练习生》虽然是国内第一档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却不是原创,整个节目完全是抄袭韩国综艺Produce 101。从节目票选机制到选手培养方式再到导师构成无一是独创,这种完全照搬的做法在微博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抵制与批评,甚至被国际节目模式保护协会(Global format rights protection agency)点名批评[5]。在此之后的《创造101》虽然购买了韩国方面的版权,但是整个节目仍然是对韩国节目的照搬复制,毫无创新可言。其他同类选秀节目当然也具有同样的毛病,致使国内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陷入了同质化的深渊之中。
而且由于相似的节目过多,观众甚至经常会将几个节目的成员弄混,分不清各个偶像团体所属的节目到底是哪一个。
3.从经济层面上看节目急功近利,迫使观众被动消费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提到,媚俗艺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只要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就会引起模仿物的激增[6]。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近几年之所以数量激增,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面对“水涨船高”的偶像团体养成热潮,相关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设置了多种投票通道,如购买视频平台的会员或者购买赞助节目的品牌方产品可以获得更多投票机会,以此不断刺激节目粉丝的投票欲望。
因为节目是以全民投票的方式选出偶像团体的,因此很多粉丝为了让自己心仪的偶像能够出道,疯狂购买节目品牌方的产品以获取更多的投票机会。比如《偶像练习生》的品牌方农夫山泉在节目还未播完时,销售额就已经增长了近500倍,以致于品牌方不得不呼吁粉丝理性购买,同时采取了相关的限购措施。这种将粉丝的投票权与消费捆绑在一起,迫使粉丝被动消费,使得原本健康的偶像养成类竞演节目,变成了“砸钱”才能拥有出道机会的变相的商业化活动。
此类节目的观众体以青少年及年轻人为主,因而,这种急功近利及宣扬拜金风气的形成严重扭曲了我国年轻人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了防止这种风气继续蔓延,国家广电总局在2018年7月针对此类节目发布了治理通知,并组织专家对此类节目进行严格的评估,“坚决遏制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
三、结语
自2018年至今,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所掀起的热度仍在持续,节目以受众关注度作为重点,生产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大众选秀对于观众参与度的要求。但是与热潮同期而至的媚俗化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无论是内容上的缺乏内涵、形式上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还是经济层面上的急功近利,种种媚俗化现象的出现似乎都在警示人们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首先,针对目前国内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抄袭成风的媚俗化现象,节目制作方应该增强节目创新力度,杜绝简单的“拿来主义”。面对国外制作精良的综艺作品,可以取其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节目的文化内涵,但不要“无脑”抄袭。可以在保留原有“养成”特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以及成员选拔形式,融入观众喜爱的元素。
其次,丰富节目精神内涵。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幕后制作团队应该肩负起传达正能量价值观的责任,减少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积极宣扬脚踏实地、努力实干的思想观念,帮助年轻体培养正确的
消费观以及价值观。
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节目的审查制度,对节目的内容以及此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进行把控,促进良好的偶像市场的运作。同时针对节目中存在的不良商业化倾向进行严格整治,杜绝被动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J].世界建筑,2008(4):118-123.
[2]潘知常.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媚俗”——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J].社会科学,1994(8):50-54.
[3]赵雅文.大众传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闻知识,2005(4):28-31.
[4]李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与发展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7(3):68-70.
[5]钟淇羽.大众文化视野下偶像团体养成类选秀节目研究[D].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6]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4.
作者简介:孙月,北京服装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史亚娟。
偶像练习生出道成员
编辑: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