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透视
SHENG
PING
SHIJIE
实践与创新“编码解码”视域下受众立场研究
----以《声入人心第一季》为例
□周怡廷张旭安王魏菁
摘要:《声入人心第一季》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本着“消除大众对美声的误解,让高雅音乐更亲民”的初衷,该节目成功向受众推广了音乐剧,这种精英主义的小众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本研究将音乐剧这种小众文化置于霍尔的“编码解码”视域下,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探究受众对节目的解码策略。
关键词:编码与解码声入人心小众文化
研究背景
创新型歌唱类节目《声入人心第一季》于2018年在湖南卫视播出,引发了受众对小众领域音乐剧的热议。声乐和美声给受众的印象多是曲高和寡的,而《声入人心》借以当下最年轻的体,为文化艺术注入全新的活力,致力于打破大众对于声乐的“傲慢与偏见”,使音乐剧被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档综艺也成为音乐剧这种精英主义小众文化发展的推动因素,对提升我国大众的审美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笔者以《声入人心第一季》为例,探讨受众的解码立场,归纳其积极和消极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以剖析受众的解码立场。本次研究经线上投放问卷,筛除填写时长低于100秒、选项全部雷同的,回收到有效问卷478份。同时,线下深度访谈中笔者选择了4名全部看完《声入人心第一季》且立场不完全一致的受访者进行深访。
《声入人心第一季》受众解码分析
霸权式解码。通过对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受众对节目的歌曲、导师、选手及赛制都有较一致的霸权式解码倾向。
在节目主题方面,对选手演唱歌曲的评价为“用美声唱法演唱流行音乐让人眼前一亮”和“古典音乐改编
得当,更易接受”的解码立场占比超过90%。对于受众来说,经典歌曲的改编、演绎使他们耳目一新,对声乐的刻板印象被翻新,知识空缺被填补,受众能够因此积极接受美声。此外,受众认为在选手演唱时出现的节拍数、演唱技巧、歌曲简介等字幕并非简单的注解或填充,而是能够“直观体现选手的唱功技巧”“普及曲目相关知识”“丰富节目画面”,起到辅助受众解码的积极作用。
在节目主体方面,绝大多数受众对廖昌永、尚雯婕、刘宪华打造的导师团队持“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态度。导师们的高颜值、高素养、高标准是其吸引受众及获得赞许的主要因素;而受众认可的导师应能够公正客观地点评参赛选手的舞台表现、指正其缺陷、引导其使用更合适的演唱方式,同时用专业知识为受众解答疑惑、扩充知识,满足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从问卷反馈可以得到,很多受众会被选手优秀的履历、获奖及代表作品等吸引,且多数受众也对节目组营造的选手“cp”很感兴趣。以阿云嘎和郑云龙组成的“云次方”cp为例,两位选手在颜值、专业度等方面均能满足受众的要求及想象,强强联手诠释了十分完美的舞台表演。
廖昌永在节目赛制方面,大部分受众对于这种“非淘汰”赛制持“完全认同”的态度,并且没有出现持“完全反对”意见的人次,这无疑是“参赛制度”这一编码环节的创新与成功。36位演唱成员在“首席”和“替补”两个角间轮换角逐,非淘汰意味着参赛选手有更多自我展现机会,受众对节目也将持续存有兴趣与期待。
协商式解码。结合深度访谈,受众通过节目对“高雅音乐”本身的了解,以及受众是否认同节目组通过对选手的包装而扩大节目传播效果两方面存有协商式解码现象。
根据霍尔(Stuart Hall)的首选解读理论,协商式解码现象在于受众对于节目呈现高雅音乐的方式以及节目组利用塑造选手人设的方式吸引受众这两方面的态度,“既不与之保持一致,也不与之对立,而是在某些地方一致,在其他一些地方不一致”。受众整体对于节目输出的高雅音乐呈现“比较了解或一般了解”的趋势,对于节目组以塑造选手人设的方式扩大传播效果呈现“大致认同”的态度,但他们会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以及喜好去评定这个节目对于高雅音乐的推动力。
相较于某些方面的霸权式解码,受众在这两方面的认识更为“清醒”;相较于某些方面的对抗式解码,受众在这两方面
声屏世界
2020/10
栏目透视SHENG
PING
SHIJIE实践与创新
的认识更为“柔和”。节目通过字幕展示、舞台呈现以及嘉宾解说等方式对高雅音乐进行编码,让受众更为简洁明了地对高雅音乐有所了解。但在深度访谈时,笔者发现受众会出现“碎片化了解”的现象,即对高雅音乐的了解较为浅显且不系统,因此在参与问卷调查时,他们大都认为自己对高雅音乐只是有一定了解。例如,字幕会出现对音乐剧选取的简介“《心脏》乐剧《蝶》选段,该剧被誉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里程碑’”“G+1拍”等,这些字幕会让受众增长关于音乐剧的专业知识,但大部分受众在缺少系统训练的情况下,依然不知道"G+1拍”意味着什么。
对于节目组为选手塑造的“偶像、学霸、大咖”人设以及加入了“选手自述、学音乐剧背后的故事”,部分受众表示这的确是吸引他们持续关注节目的一点,但有时节目组的叙事方式过于煽情,对音乐剧学习的艰难程度和人设背景产生怀疑。多数受众虽然对节目组的呈现方式表示积极态度,但这并不会让他们对高雅音乐燃起更多的兴趣,这种塑造方式确实是扩大节目传播效果的推动力,但对高雅音乐本身的传播并无直接影响。
笔者进一步发现,对于这两方面的协商式解码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情况下会演变成霸权式解码。例如,受访者曾同学表示,她非常喜欢节目中的一位选手阿云嘎,因此她在每期节目播出后都会去百度阿云嘎每场演唱的曲目,潜移默化下,她对音乐剧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也有其他受访者表示,受“人设”影响,他们常常痴迷于特定选手甚至节目本身,连歌单的选取都过渡为高雅音乐。
综上,在受众通过节目对于高雅音乐的了解以及受众是否认同节目组通过对选手的包装而扩大节目传播效果两方面,协商式解码基本表现为“整体认同,部分否定”。
对抗式解码。相较于问卷调查的大纲式回答,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发现,部分受访者呈现出强烈的对抗式解码倾向。
其一是对节目本质的解读。徐同学认为:“这儿有个学音乐剧的,在娱乐圈已经有了一定的话题度,就把他拉来直接当成流量去使,一改人设变成个正经人,这会改变很多人对他们的看法。我不喜欢这样,跑偏了。”节目组选择的参赛选手其专业性不容置疑,但对抗式解码认为,专业度是节目组用以改变或消解受众对选秀出身的明星抱有偏见的途径之一,选手作为流量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对音乐本身的造诣,专业经历成了一块万能的遮羞布,使他们看似成功脱离“选秀”的枷锁成为真正的表演者,可这恰恰暴露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其二是对节目剧本的解读。节目中树立起海归学子人设的选手,在节目中往往“高开低走”,后续表现平
淡。何同学指出:“海外组全军覆没,意思就是国内的教育比国外的牛多了、声入人心全球第一。”选手学历的人设其实隐晦地向受众传达出国内教育优于国外。
此外,选歌和分组的互动环节虽笑料频出但也引来受众的质疑。曾同学认为:“剧本就是人设,很生硬……猜词组队是已经组好的。”对抗式解码认为,节目是先有结果后有过程的,不存在随机与选择自由,编码者的意向要求占据剧本的主导位置。并且,节目后期邀请了市场出品方点评选手的商业价值。徐同学认为:“我觉得已经变味了,最后选的不是实力最强而是最有话题度的,已经被湖南卫视签了给你送到首席去。”对抗式解码将舞台公演解析为商业变现工具,选择首席的标准呈现利益导向性,选手真实能力在次要考虑之列。
总体而言,节目的本质是选秀,成团出道是娱乐化的体现,剧本及人设是商业化的体现,也是节目价值观输出的方式之一。虽然节目在主题方面推陈出新,但其精心安排的剧本人设及环节实则都是为了谋求更高的市场利益,商业的运作模式和流量至上才是节目真正的本质。
结语
受众的三种解码倾向均基于碎片化的片段理解,其中,以积极的解码立场为主。霸权式解码扎根于赛制与主体带来的粉丝效应;协商式解码虽对“圈层文化”能否走向大众产生质疑,但也肯定主题、主体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对抗式解码肯定了推广小众文化的意义,仅从文化背景、节目本质等深层意义上给
予否定。笔者在访谈中虽发现了较为极端的对抗式解码倾向,但从问卷结果可知,大部分受众呈现霸权式解码立场。
在霍尔看来,文化身份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是一个民族共有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码,为我们提供稳定不变和连续性的意义框架;二是“真正的现在的我们”,文化身份既“存在”又“变化”。受众的期待视野在节目的编码中处于动态变化,每一次内容的呈现会消弭制约性的传统理解,开启新视野的引导,解码立场也同时处于变化中,不过大部分解码更愿意选择其正向影响,舆论也在负面声音中平添话题度,《声入人心:一季-.能够实现娱乐和教化意义上的双重“出圈”。(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典林.重读《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23(05):58-72+127.
[2]单晓萍.央视《等着我》电视节目传播策略分析---基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视角[J].传播力研究,2019,3(17):29.
[3]王天怡.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论《声入人心》走近观众期待视野[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2):5-6.
声屏世界2020/1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