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戏剧之家》2018年第18期  总第282期
33
戏剧研讨
试论音乐剧中角的塑造
——以《猫》中的“英雄猫”为例
方 坤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作者简介:方 坤(1992-),男,汉族,山东省临清市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美学研究。
【摘 要】《猫》剧那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使它几乎成了音乐剧的代名词。韦伯和他的创作团队在这部剧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也为音乐剧这一体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文以“英雄猫”蒙克斯崔普为例,探析了如何在音乐剧中对角进行有力地塑造。
【关键词】音乐剧;英雄猫;角;塑造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033-01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对音乐的耳濡目染使他创作的作品经典而又多元。《猫》是他较为著名的作品。该剧改编自英国诗人艾略特的《擅长装扮的老猫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彩。其中的音乐类型不仅包括气氛浓烈的爵士、摇滚、电子音乐,还有注入了流行元素的古典音乐。正因为如此多元的风格,《猫》剧塑造了诸多性格独特的猫,“英雄猫”蒙克斯崔普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部剧中,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对于这一角的塑造也值得探析。
一、角的整体认知
“在戏剧中,角不仅仅是只有个名字而已,还需要赋予角性格特征和戏剧动作。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角与角之间必然要有联系,角在性格上必然有所发展,这样的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角,也才能构成戏剧的‘戏剧性’。《猫》剧中的众多角正是如此。”[1]也正因为这样,“英雄猫”蒙克斯崔普在整部剧中的角阐释决不能仅用“串讲人”三个字一笔带过。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对于角的认知概括为三个W。第一个W 为Who,即“我是谁”;第二个W 为Where,即“我在哪里”;最后一个W 为What,即“我在干什么”。 首先,对于蒙克斯崔普而言,他并非
领袖,但是年老的老杜特勒内米显然不便打理一些繁琐之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并没有若腾塔格那强大的气场,但是,做事沉稳、正义凛然让“英雄猫”一跃成为整部剧前半部分的精神支柱。其次,地点的限定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使角的展现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场景,他所表演的场所是在夜幕低垂下英国市区街头的一个垃圾堆旁。最后,他的任务不仅是做晚会的主持人,还要处理一些繁琐的小事,保护其他同伴的安全,最主要的是在整个体受到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与恶势力作斗争。
二、语言的精准掌控
当代西方音乐语义学的代表人物戴里克·库克,曾在其著作《音乐语言》中提出了音乐是一种“语言”的论断。由此可见,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异常密切。“我们都知道,中文是以声调的变化来进行词义区分的语言之一,这在世界上也
是很少见的。”
[2]
英文则不然,它的声调仅仅代表语气的变化。正是因为语言与音乐的特殊关系,以及英文与中文的不同表达,在这部剧中,蒙克斯崔普的语言部分对角的塑造也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从英文的发音来看,要对它的单词、词组、语法进行反复练习,不仅做到重音位置的准确无误,还要做到句子的自然
连读;其次,英文与中文不同,中国的诗歌、散文习惯押韵(尤其是尾韵),而英文则不然,因此,在对语言的记忆上必须要对英文的含义了如指掌,靠韵脚上
的记忆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唱法”的灵活运用
唱法是指演唱时所运用的的方法,一般可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此剧显然是以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为主。“在音乐剧《猫》的演唱特征中,有一些特殊演唱音效,如气声、猫叫、抽泣、说话等。特殊音效有别于正规唱法又不与音乐剧唱法相冲突,特殊音效的运用配合剧情需要,增强了艺术表现力。”[3]
蒙克斯崔普在剧中是一位男中音,其中在音域较为适中的地方大都采用的是通俗唱法,而在一些音域较高的部分则更多地运用了美声唱法的技巧。比如剧中英雄猫的多次快速解说以及那一句‘No’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气息控制以及发声方法。
四、唱与念的自然转换
该剧中蒙克斯崔普这一角可以说是将以上两种形式结合到了极致。譬如《The Naming Of Cats》,该唱段的结尾部分为蒙克斯崔普宣布一场激动人心的晚会即将拉开帷幕,他的口吻神秘而又不失威严,
较为正式的念白与带有音高的唱词游走于序曲的主题旋律之间,唱中有念,念中有唱,而且要在瞬间加入自己的语气又要在一瞬间到固定的音高,让唱与念衔接的极为自然,此部分的顺利完成对一名音乐剧演员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地挑战。
五、肢体语言的恰到好处
蒙克斯崔普作为一只具有领袖气质的猫,整部剧的肢体语言大气而不夸张,内敛而又不乏庄重,即使是有些许滑稽的动作也需要做到收放自如,那种遭遇强敌、面对突发状况时的镇定自若,无时无刻仿佛都在展现着作为“英雄猫”所应具备的一种独特气质。
总体而言,该剧的大部分角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蒙克斯崔普则不然,从它的出场、串场,以及危难时候的挺身而出,甚至是整部剧后半部分的默默无闻,似乎都在诠释着他对“责任”的深刻理解。而正是通过对角、语言、演唱、肢体的整体权衡,才使得剧中的“英雄猫”得以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马怡雯.音乐剧《猫》的戏剧性本质及特殊性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9.
[2]费元洪.音乐剧翻译中的“信达雅”[J].上海戏剧,2014,12.
[3]徐斯佳.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特点及演唱特征[J].大舞台,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