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指导:如何读懂古诗词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点明写作的缘由或目的;②交代时间、地点,写作的对象、内容等;③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④体现诗歌的表达技巧;⑤揭示诗歌的写作意图或显示情感主旨。
理解古诗歌,首先要注重从诗歌标题的“字眼”中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
[即时体验]
1.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分析文字。
卷 别
诗 题
信息分析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
赠别郑炼赴襄阳
(1)①表明诗歌题材:“赠别”显示本诗属于送别怀人
②交代写作对象:郑炼
③交代写作事件:赴襄阳
2020年
全国卷Ⅰ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2)点明写作缘由:“袭美抱疾杜门”说明好友皮日休因病闭门在家;“见寄”就是他写了一首诗寄给“我”。“奉和”谓“我”作诗与好友唱和,“次韵”指“我”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2020年
全国卷Ⅱ
读 史
(3)表明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
2019年
全国卷Ⅱ
投长沙裴侍郎
(4)①揭示写作意图:“投”,投赠以求举荐
②交代写作对象:长沙裴侍郎
2019年
北京高考
和张规臣水
墨梅五绝
(5)①表明诗歌题材:“和张规臣水墨梅”表明为题画诗
②表明诗歌体裁:“绝”为绝句
③交代写作缘由:和张规臣水墨梅
2019年
浙江高考
早秋过龙武
李将军书斋
(6)①交代时间:早秋
②交代地点:龙武李将军书斋
③交代写作内容:“过”,拜访别人
2018年
全国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
书卷后(节选)
(7)①表明写作缘由:醉中
②交代写作对象:所作草书
③体现诗歌题材:即事抒怀诗
二析注释
注释显示的是诗歌最直接的信息,认真分析信息,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的注释内容有多种,其相关作用也不一样,常见的有:
胥字怎么读
注释内容
相关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时间、地点
暗示诗歌的写作背景(或时代背景)
介绍关联的人、事、物等
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写作风格等
介绍写作背景(或时代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即时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渡 湘 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③。
独怜京国人南窜④,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④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被放逐至峰州。
(1)标题提供的信息:                                   
(2)注释暗示的信息:                                   
参考答案:(1)标题明确交代了写作内容。
(2)注释①交代了写作背景;注释②③④解释疑难词语。
春日迟迟园林如绣伤悲往昔的遨游,今春花开鸟鸣成了远去边陲的哀愁。
最可怜的是京城的人被流放到南方,而不能像湘江中的水那样向北奔流。 
三读正文
(一)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生活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
[即时体验]
3.(2019·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诗中前六句用                          等意象展现出清淡的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参考答案:花草 燕子 田埂 白水 白纻裙 绿蓑衣
山冈上花草整齐,燕子飞东又飞西。
远望田埂笔直如线,稻田白水波光闪烁。
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   
(二)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作用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理解
方法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例
剖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颂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即时体验]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 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金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
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包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精卫填海和包胥哭秦的典故。
诗人用精卫填海的典故,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三)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
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方 法
举 例
表明诗眼的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的主旨
王维《山居秋暝》中“王孙自可留”(“留”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留恋)
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空”流露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的惆怅)
诗歌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还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杜甫《旅夜书怀》中“危樯独夜舟”(“独”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悲”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无尽的伤感)
[即时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
[注] 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②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
(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    字。
(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
答:                                 
参考答案:(1)望 (2)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出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