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ikan
《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揖”字读法探析
作者:王晶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要:有学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揖”字应读为“yī”,否则有误导“揖”同“胥”之嫌。我们认为,这里的“揖”字还是应读为“xū”,“揖”是“胥”字之误,这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大有裨益。
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揖” 讹字读破
胥字怎么读胡习之先生在《中“揖”字的读音》一文中认为:“…揖‟读…xū‟,有误导…揖‟同…胥‟(即…揖‟是…胥‟的通假字)之嫌。所以我认为此句…揖‟还是应该读它固有的音,即…yī‟。”其实胡先生的担
心是多余的。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揖之”条:“隶书…胥‟字作,因讹而为…咠‟,后人又加手旁耳。”“揖”是“胥”字之误,在这里“揖”就是一个“讹字”,“讹字”也叫“讹”“误”“讹文”“误字”“字之误”,指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讹字”现象中最常见的是“形讹”,也叫“形近而误”“形近而讹”。因字形相近而把一个字写成另一个字(杨剑桥,2003:290~291)。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形”条:“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这意味着适当的“改之”能够使得经典文通字顺,这种做法是有合理性的。当然,这并不表明后人可以望文生义、乱改经典。
进而言之,“胥”被误写为“揖”,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传统训诂学给“读破”下的定义是:(1)指改变某字原来通常的读音,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转变。如“王”读“wàng”,作动词。(2)也作“易字”。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现象(杨剑桥,2003:230)。这个定义不包括讹字的改读。通假字可以改读为本字,讹字理所当然也可以改读为本字,只要说清楚是哪种改读就可以了。现代训诂学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破字”,也叫“读破”“破读”“改读”“易字”,其作用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①的。“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破字”“读破”还用来改变某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词性的转变,通常是改变声调。也就是说,异字改读、讹字改读、同字改读都属于“读破”。胡先生所说的“误导”其实是指术语使用上缺少区分度的问题,正所谓“表达形式单纯,所以读者得不到明确的认识”(洪诚,1984:189~190)。杜子春在《周礼注》中用“当为”改错字,用“读为”说假借字,笔者认为就很合适。我们现在都用“读”来作注,过于笼统②。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揖‟读…xū‟,…揖‟是…胥‟字之误。”只要有足够的补充说明,“误导”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而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是大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