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史记)鲁人版第五单元自读篇目(伍员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强化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前面所学的悲剧人物引至本课。
【三】整体感知
1、伍员及相关背景
伍员〔?~前484〕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伍子胥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兄伍尚俱是楚国忠臣。春秋初年,楚庄王励精图治,扩张国力,曾一度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传至平王时,由于荒淫残暴,国势日衰。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遂迁怒于太子太傅伍奢,将伍奢、伍尚杀害,伍子胥逃往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入吴后,助吴公子姬光谋得王位。伍子胥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托付他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周敬王八年〔前512〕,
伍子胥鼓动吴王出兵攻楚。最终吴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法,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并展开追击,长驱攻入楚都郢〔今荆沙江陵西北〕,终成破楚之功。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的墓穴,鞭尸三百,以报当年杀父、兄之仇。由于怀有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在楚未能安抚民心,激起楚国上下反对,致使吴军难以立足。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承王位。吴国乘机攻越。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重伤身亡,将死时嘱太子夫差勿忘越杀父之仇。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二十六年,吴国为报前仇,出动精兵在夫湫〔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椒山〕大败越军。课文故事由此开始。
2、播放相关视频。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4、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⑴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伍员的政治眼光?
⑵伍员悲剧发生的缘故有哪些?
⑶伍子胥是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五】教师提问点拨
1、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伍员的政治目光?
提示:
提醒吴王不与越媾和以及要坚决灭越。
阻止吴王不先伐越而伐齐的做法。
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预示勾践将灭吴国
2、伍员悲剧发生的缘故有哪些?
提示:
吴王的独断专行,好大喜功,不分忠奸。
小人的毁谤、教唆。
3、伍子胥是个怎么样的人?
提示:有政治眼光,忠心耿耿。〔为仇恨所迷,为愤所惑。〕
4、你如何看待伍子胥的自杀?
言之成理即可。
六、梳理积存
1、通假字
使易种于兹邑通“施”,连续
其子于齐鲍牧通“嘱”,托付
病不行通“佯”,假装
鞅鞅怨望通“怏”,不满
不敢望也通“固”,本来
而抉吾眼吴东门之上通“悬”,吊挂
2、古今异义词
越王为人能辛苦古:经受艰辛困难窘迫今:身心劳累辛苦
此商之以是兴古:表缘故今:表成果
胥字怎么读然今假设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古:有修养、品行的人今: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3、词类活用
后必之为……后悔〔为动用法〕
乃兴师伐齐向北〔名词作状语〕
不得在内〔名词作状语〕
倚诸侯在外〔名词作状语〕
而王不越而乃务齐以……为先〔意动用法〕
子胥其策略不消以……为耻〔意动用法〕
使子胥于齐使……出使〔使动用法〕
4、特别句式
败越于夫湫状语后置
大败齐师于艾陵状语后置
为立祠于江上状语后置
而子胥谏不用被动句
今不见用被动句
七、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预习《飞将军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