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攻略点滴
天狼50陈浩 10-22 16:37
我不是学霸,在大学结识过太多的才华横溢,高到令人窒息。但是,人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比,让自己更强些,也就可以啦。
有个公式: 知识总量 = T*E*D (“ * ”乘号)
读书时间乘以效率乘以深度,是知识总量。假如人家时间比你多用一倍,效率高一倍,读书深度深一倍,相乘就是8倍。考试的98分和90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差距可不是8%,80%都说少了。
一、读书的管理
1、管理时间
胥字怎么读 北京烤鸭想必都吃过,下次带孩子吃,叫厨师把鸭架子做成椒盐炸。烤鸭片下来给食客吃的部分,只是鸭肉的一半多些,架子上各种的边边角角鸭脖鸭肋筋头巴脑,不比整肉肉少多少。这是比喻时间,大部分学生只用是那种整块的时间,边边角角是不用来读书的。
就如饭前饭后,出门前回家后,课前课后,等等。
大学生好多人有单词本,吃饭排队的时候刷几个单词。只是现在很多人改成刷抖音和朋友圈了。
读书时间的最大敌人,就是手机,没有之一。
从利用边角时间开始,进入学霸的读书状态。
时间计划表是必需有的,既是时间管理,也是效率管理。到自习室坐下后再想干什
么,等状态上来了,几分钟已经过去了。
管理时间,也是一种态度。
2、管理任务。
把每天许多做的事规划好,每件事儿是一个任务。
学会使用数字三来管理任务。为什么是三呢?因为同时管理三件事是最好的状态,两件有点少,四件以上管不过来或很难都做好。
领导开会,一般说,有三件事布置一下。开会效率就高。属下即使不记笔记,也会记住那三件事,因为人的大脑会自动分配三个空间去记忆。
曹操劝降关羽,关羽曰三事。一个军有三个师,一个师有三个团,这叫三三制。
不止三科,就归类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三项任务,一共九项。若再加一层就27个子项了,非常的不现实。
所以,每天的任务最多是九个。
同类的问题成批处理,小事情第一时间做,花时间的大任务不超过三个。
早上起床时,想想今天最重要的三个任务是啥,晚上熄灯后,回忆下今天做好了哪三项任务。
3、管理效果
效率和效果是不同的概念。就比如别人做作业用了15分钟,你用了10分钟,是效率问题。
效果,则是读书的深度,或者记忆的强度,是质量问题。
举例,契科夫的《凡卡》,小学课文。课文看一遍记住那个故事,是一般的效果。
若能理解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就如契科夫把凡卡的苦难写到信里,过去童年的美好是
写信时的回忆,那信就是讲故事的道具,学会这种技巧,下次类似命题作文,用相册当道具讲故事,是不是作文的得分会高些呢?学到这个深度,效果高了一层。
小说最后,凡卡寄信,地址:乡下,爷爷收。若能反应出这信是收不到的,没地址,甚至猜到凡卡没有贴邮票,那就是优等生了。乃至,读到此处潸然泪下,体会了作者如何设置这个意外情节将悲剧彩推到顶峰,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又高了一层。
接下来要讲的读书方式,就是提升读书效果的技术。
二、读书的方式
就是如何提高读书效率和效果的办法。
1、设问互动式读书
幼儿园的小朋友有这个能力,他们听故事的时候总在问,那后来呢?
问和不问的差距很大,问问题之后再听,一定是专心致志。
看侦探片时,观众不断地猜凶手,观众与情节的展开全程互动。要把读书变成一个探秘的过程,各种好奇心,贯穿始终。
因为设问和互动的诸多好处,所以教师讲课时会经常提问,并要求学生回答。小学生中学生很少主动问老师。但是在北大,教授最期望学生问出问题来,那些问题又给了教授展示其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深度的机会。
与课本独处,也是要问问题的,然后去书里答案。
不仅要与书的内容互动,还要互动其讲课的方式,继而问自己,如果我讲这段,怎么讲清楚。
设问式读书又叫牵引式读书,就是思维走在教师和书本的前面。比较一下帆船和轮船的区别,风吹动者帆,船是被动的。轮船有个发动机,自己在走。
这样听课和看书,效率和效果就不一样了。至少,上课不会打瞌睡。
2、挖掘式读书
苏州人告诉你,这里曾经是古代吴国的国都,吴王夫差的国都,你获得了一个知识点。
夫差都知道的,就是和越王勾践打架的那个,成语《卧薪尝胆》的典故。所谓挖掘式读书,就是马上搜索,越国的国都在哪里?
绍兴,古称会稽。有一种黄酒超市见过,会稽山牌,绍兴的,股票代码601579。
谁建的苏州?是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晚期的大臣,这是你知道的,夫差杀了伍子胥,吴国亡。那么,吴国一定存在早期都城,因为苏州是伍子胥建的。
是梅里,位于无锡市。
挖掘式读书,将一个知识点扩充为一个知识网。
自己挖出的知识,还真是自己的,记忆最深。
解完一道几何题后,一定要再挖挖,这题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于是问题来了,挖掘式读书用时显然要多些,时间不够用咋办?别担心这个问题,会读书的学生看书和做作业都快,效率高了,时间就有了。
3、归纳式读书
就是像收拾房间那样把知识梳理分类,存储在笔记本的知识框图上。这是复习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
前文说,自己挖出来的知识是自己的。那么经过归纳梳理后的知识,也是自己的了。
复习参考资料上有各种归纳,但那个不是自己做的,即使背下来,也不是自己的。
个厚厚的大本子,归纳出知识点,画出知识结构框图,用线条描绘出知识展开的过程以及相互的关系。这种本子我中学时就有,我邻班庞同学也有,我俩经常换着看对方的。
1980年高考,他第一,我第三,都被清华工物系录取,他四班学反应堆,我五班学加
速器,还是邻班。
4、场景化读书
奥数有个鸡兔同笼问题,100只动物,要么是兔子要么是鸡,共有360条腿,问只鸡多少只兔子多少头?
可以这样想象下,让所有鸡兔站成一排,然后命令兔子,抬起前腿!
100只鸡兔,有200条后腿站在地上。总共360条腿,多出的160条是兔子的前腿,80只兔子。
鸡20只。
用抽象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只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立刻学懂。用抬起前腿场景化后,这堂课5分钟就搞定了,而且终生不忘。
场景化是一种能力,貌似也是一种情商。
就如,求 S = 1 + k + k^2 + ... + k^n + ..... 一个无穷级数的求和,k小于1。
= 1 +k(1 + k +k^2 + ......)
= 1+ kS
S = 1/(1-k)
把原题右侧第二项开始提取个k,剩下的部分还是个S,如果能把这个过程在大脑中想象出来,那么求解的速度就会很快,就如一个虚拟投影机,把那些符号图形化在大脑里,比如第三行的kS 移到左边,不是在纸上移,而是在脑海中飞过去,同时加号变成减号,再提取出1-k,飞到右边分数线的下方。
抽象问题使用形象思维。
文科的问题反过来,把具体的描述抽象。就如祝福的第一部分,是第一人称的“我”的遇见祥林嫂以及我离开鲁镇的过程。读完后要抽象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冷酷和伪善,或者说鲁迅骂了读书人。
后半部分,鲁迅骂了众。
不是说这是反礼教的作品么?那您没读懂。唯一好些的人,是鲁四婶。
没读懂,就是抽象的能力不够。
5、框架式读书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框架。就比如数学和物理,各章节三部分组成:概念、定理、解题方法。
概念是必考的,就如直线射线线段,一定是单元考试的内容。
定理,或者是现象或公式,其实就是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就是力、质量和加速度间的关系。
不要认为背下定理就能解释世界所有问题了。每个具体问题都是很多人用了很多时间
解决的。考试就那2小时,都去推演一遍时间不够。所以,把各种同类习题归纳,记忆其解决套路,就形成方法层面的知识。
写作文的框架,谋篇布局、段落衔接、起承转合、收尾呼应是第一层,字词和修辞的善用是第二层,第三层叫文气,多读多写几篇会体会到。
框架式读书相当于预先准备好若干个贴上标签的抽屉,知识来啦,按照知识框架把不同的组分装进大脑,这不就是学完了学好了么?
上述读书方法,是我初中两年的总结。我的初中只念了两年,因为没有了对手,初三没念,直接上了高一,高二读完,就去上大学了。
三、读书的格局和境界
这是个抽象问题,我们具体说。
我把我家娃的同学来,都是班上学的好的那几个,我请他们吃饭,饭前讲读书方法。
这几个孩儿可能是我家娃的主要竞争对手,这样的活动用意何在?
因为真正的对手,就不在这个班上,甚至不在这所学校。同学,是战友关系。
这算是境界吧。分享,把自己最好的读书经验分享给更多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我期望我的孩子理解这些,身教重于言传,他会去模仿的。
我的高中的大部分自习时间,都用在辅导同学上了。教的多了,我自信比我老师更会考试。
分享式读书,是读书方法的第6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