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素梅
湖南卫视“大型礼仪公德娱乐脱口秀节目”的《天天向上》的成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专门对此节目进行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领域,特别是对节目模式、节目内容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已趋成熟,但鲜有从主持人语言表达角度对节目成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的论著。事实上,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其主持人机智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是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节目的灵魂。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此节目的特将对脱口秀节目的主持艺术和言语艺术,以及提高日常会话的幽默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天向上》的主持人称为“天天兄弟”,它是国内首支五位男子偶像主持团体。虽然五位主持人形象互补,各具特,但长期的主持磨合已让他们形成了相当默契的整体主持风格和言语风格。“天天兄弟”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和策略营造日常生活化的谈话语境,以实话式品格形成了邻家大哥式的时尚敏锐型幽默。谐音是“天天兄弟”常用的幽默语言手段之一,而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谐音在汉语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文学作品中都浸透着谐音的踪迹。比如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歇后语、对联、灯谜等都广泛应用了谐音手法。在文学作品领域,谐音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体现,发展至清朝,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更是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时至今日,谐音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和艺术形态中,如相声、广告、新闻、网络语言等,几乎随处可见。《天天向上》作为一档娱乐脱口秀节目也充分吸收运用这一语言表达手段,且运用得纯熟自然,为节目增许多。
本文研究对象为《天天向上》主持人即兴对话中所运用的谐音,不包括主持人先期准备的诸如贯口、冷笑话、民谣等内容中出现的谐音。本文谐音用例选自《天天向上》2012年全年50期和2013年1~8月28期(不含2月15日和2月22日春节特辑两期)共78期节目。
一、《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运用谐音范畴分析
谐音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被谐的原音原字和谐音后产生的音和字,学术界对此没有统一权威的名称,本文采纳众多命名中最直观的命名,把被谐的原音原字叫做“本体”,谐音后产生的字及音叫做“谐体”。
《天天向上》主持人运用谐音的范畴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各类名称的谐音,包括人名、称谓、地名、校名、店名、专辑名等;第二类是以流行语词或者社会热词为谐体的谐音;第三类是主持人反复多次使用的固定谐音;第四类是成语俗语谐音;第五类包含了除以上四类外的零星用例。这五类谐
音在《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的即兴发言中运用频率悬殊,第一类用例最丰富,约占节目谐音之一半,其中尤以人名谐音最多,占所有谐音用例近10%,其后按用例多少依次是称谓语、地名、校名、店名等;第二类与第三类用例相当;第四类和第五类数量极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节目的定位和特点、主持人的知识结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影响等都有关系。
1.“天天兄弟”善于对各类名称进行谐音的原因与我国传统文学及各类艺术形式的影响与传承有关比如人名谐音在《红楼梦》中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红楼梦》描写了近一千个人物,几乎每个名字都用谐音的方法隐含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情节, 甚至包含了小说的整体构思和框架结构。《天天向上》以传播中华传统礼仪为宗旨,语言艺术也深受其影响,特别善于对各类名称进行谐音,其中尤以人名谐音数量最多,如“刘川峰——流川枫”、“钱枫——前锋、钱疯”、“霆锋——停封”、“魏洋——喂羊”、“无踪线——吴宗宪”、“七禽——齐秦”等等。
在名称谐音中还有称谓语、地名、校名、店名等的谐音,如:
称谓语谐音:“老龚——老公”、“嫂子——勺子”、“大哥——打嗝” 、“罢演——爸演”等。
地名谐音:“常杀——长沙”、“太原——太远”等。
校名谐音:“早稻(田大学)——早到”、“纽大——刘大”等。
专辑名谐音:“(蓝)风沙——封杀”等。
店名谐音:“狗不理——Go,believe”、“西湖楼——西糊喽”等。
通过对以上各类名称谐音进行分析,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许多谐体用词与娱乐圈中的人或物紧密联系,或者是娱乐圈中的明星,或者是流行歌曲歌
播音与主持
名,或者是传播媒体领域用词;第二,谐音目的一般是为了搞笑或者推进节目话题的开展,而不隐含某种深刻的内涵。这两个特点正是综艺娱乐节目区别于传统严肃艺术形式中人名谐音的重要特征。
2.“天天兄弟”常以流行语词和社会热词作为谐体,则与本节目的定位和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天天向上》节目定位于青年受众体,青年是追随时尚流行文化的主体,因而节目要符合时代的特
点,要走在潮流前沿,时刻以新锐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除了主持人的选择搭配、节目内容的丰富多元、节目形式的创新潮流之外,也要求其在语言使用上同样具有时尚、流行、抓眼球的特点,流行语词和社会热词即成为其必然选择。如2013年1月25日的节目:
钱枫(模仿台湾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卜学亮表演《子曰》):“……对朋友为信。”欧弟:等一下,等一下,什么对朋友了?汪涵:那个时候就预感到有了。
“”作为一种新媒体交流工具,深受青年人的青睐,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时尚的生活潮流,成为流行语词。
3.《天天向上》主持人经常反复使用某些谐音词这些谐音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脚”、“贱”、“猪”、“登基”、“和”(麻将术语)音同音近的字词;二是一些固定搭配的本体与谐体,如:“前——钱”、“看书——看输”、“难——男”、“出嫁——出家”等。这种固定谐音现象的出现与“天天兄弟”长期的磨合与默契有关。另外,这种固定谐音的运用达到了一种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主持人与忠实观众之间特殊的心领神会的娱乐效果。当然,这部分谐音表达中有一些字词如“贱”等的运用不够典雅,这与娱乐节目俚俗的特点有关。
4.成语俗语类谐音用例少
其原因是这类词比较“文”气,与综艺电视节目以口语表达为主的语言情境不符。
除以上四类谐音外的零星用例与流行文化联系松散,规律性不明显,幽默效果往往也偏低。
二、《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谐音方法分析1.善用隐谐,增强效果
谐音按照本体与谐体是否直接同时出现可分为明谐和隐谐。明谐指本体与谐体同时直接出现。隐谐指本体和谐体不直接同时出现,有时本体出现,谐体不出现,有时谐体出现,本体不出现。隐谐因具有比明谐含蓄、间接、更智慧等特点,所以也具有更强烈的语言表达效果,同时对主持人的反应敏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天向上》主持人非常善于使用隐谐,表现出他们特
殊的主持才能。如2012年8月10日的节目:
欧弟:你说,他叫什么?汪涵:段毅啊。欧弟:这个名字好啊!(稍停)我能不坐他的飞机吗?
嘉宾段毅是一位机长,虽然整个对话中没有出现“断翼”这个谐体,但观众仍可轻松间接推断出欧弟在这里使用了谐音,把人名“段毅”谐为了“断翼”,所以笑称不敢坐嘉宾的飞机。
2.用肢体动作表谐音
“天天兄弟”善于模仿表演,肢体语言发达,他们创造性地把肢体动作运用于谐音艺术中。如2012年2月10日的节目:
嘉宾:男生作礼是作揖。钱枫举起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食指并排放在一起。田源:你那是作“二”。
很显然,钱枫用手指比划出“二”,是把“作揖”谐音为“作一”。他不直接比划出“一”是因为“二”属于流行语词,更具幽默感。用肢体语言表谐音比直接用语言表达更委婉。
3.语码混用谐音
语码混用是《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之一。主持人汪涵精通多种方言,欧弟来自台湾,钱枫来自上海,田源来自石家庄,小五来自韩国……为增加节目效果,主持人常根据嘉宾语言背景或者嘉宾所用语言适时转换不同的语码,在谐音方面也有体现,具体包括方言与普通话相谐、方言与英语相谐、普通话与英语相谐等各种语码混用谐音现象。如2012年4月20日的节目:
嘉宾:Ego。汪涵(方言):是一个还是两个?4.同形谐音寓意双关
同形谐音与异形谐音相对而言,异形谐音指字形不同语音相谐,是最常见的谐音形式;同形谐音指本体和谐体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如2012年3月16日的节目:
汪涵:外国学古筝、笛子、二胡的多不多?嘉宾(笛子名家):我教过十几位,就是各地的,欧洲、美国。汪涵:真的?这是不是有点吹啊?欧弟:他是吹的嘛!
汪涵所说“吹”指“吹牛”,欧弟同形相谐,解释为吹笛子的“吹”。
5.把一个词拆开,对每个语素分别进行谐音或对其中某个语素谐音
如2012年3月16日的节目:
汪涵:我也喜欢二胡,你(指小五)是因为旋律,你(指钱枫)是因为“二”,我是因为“和”。
汪涵把“二胡”中的“二”和“胡”拆开分别谐音,幽默地暗示三个人的性格或爱好,亦庄亦谐,让人捧腹。
6.对一句话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词语进行连续谐音如2012年12月14日的节目:
欧弟:我要形容一下,我刚刚没办法说出话。当你舌头开始接触到辣的时候,就会分泌很多水,这个时候你把那个麻酱,因为很糊嘛……汪涵:对,麻将一般都是要和的,不和的叫麻将吗?
汪涵对欧弟所说的“麻酱”和“糊”进行了连续谐音,使整句话的意思由美食变为了打麻将,起到了搞笑的作用。
三、《天天向上》节目主持人谐音运用的语用功能分析
谐音作为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几乎出现在所有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在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中谐音的语用目的和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区别,比如诗歌中的谐音主要目的是含蓄之美或双关,小说的谐音功能多样,大致有讽刺、双关、含蓄、幽默等,新闻和相声谐音的目的主要是讽刺警醒,广告是一语双关的目的,网络中的谐音为了求简或适应制度需要,民风民俗中的谐音主要是为了祈福求吉。随着谐音在综艺娱乐节目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的出现,谐音的语用功能和文化蕴意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通过对《天天向上》中谐音用例的考察,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天天向上》主持人所有谐音的语用功能中没有避讳、讽刺责难、祈福求吉、产生新词等语用功能,含蓄委婉功能不明显。“天天兄弟”所用谐音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现场语境前后呼应,推动话题深入进展
谐音之所以引人发笑是因为它既有出人意料的不协调,又有合乎情理的尽可能的事理协调。《天天向上》是一档以展现各行各业普通人性格魅力为主要目的的脱口秀节目,嘉宾访谈是引领节目进程和挖掘节目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节目访谈现场往往人物众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严格拟制的问题,因此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现场感及生活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如果主持人掌控失当,极易偏离节目主题。《天天向上》主持人表现出很强的主持谈话掌控能力,能把话题扩展出去还可以收回来。他们所
使用的谐音相当一部分兼具幽默和掌控话题、推动话题进展的功能,表现出谐而不谑,通俗而不庸俗,既含笑果也有效果的艺术魅力。如2012年2月24日的节目:
汪涵:你看,人本身就很累,所以叫“人类(累)”。
这是节目进行中武汉大学与复旦大学分男生组与女生组现场辩论,辩题是“现代社会男人更累VS现代社会女人更累”。节目现场双方辩手妙语连珠,辩论激烈,难分胜负,主持人临时担当了评委的角。但这样的辩论毕竟不同于正式辩论,时间短且非比赛,主持人不允许长篇大论分析双方辩论情况,汪涵适时用“人类”谐音“人累”总结辩题,简短有力,风趣幽默,一个谐音妙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2.为嘉宾或主持同伴解困境、打圆场
如2012年7月6日的节目:
嘉宾:汪老师,能不要叫我胡先生吗?欧弟:他叫你胡哥(歌),他也不好意思啊。
节目嘉宾为胡歌,胡歌对汪涵称呼自己为胡先生提出一定的诘难,虽然口气尽量显得婉转,但还是多多少少让人感觉到了他的不满,欧弟及时用“哥”谐音“歌”,缓和了尴尬局面。
3.谐音也是“天天兄弟”争取话轮和保持话轮的有效手段
《天天向上》创造了以访谈、歌舞表演、即兴情景短剧和观众互动相结合的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新形态,舞台上往往有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同时存在,人数众多,身份不一。在这样一档节目形态丰富、人数众多的舞台上,主持人要具备兼顾节目形态完备和分配话语权的能力。“天天兄弟”常用谐音制造幽默为自己争取话轮或保持话轮创造条件。如2012年4月13日的节目:汪涵:她叫栗璐雅。
“天天兄弟”立刻齐唱:“啊,利路亚……”,表演了《利路亚》歌曲。此类谐音运用在介绍嘉宾环节,因为有时节目要连续介绍好几位嘉宾给电视观众,如果介绍方式单一会显得繁冗拖沓欠缺生动。“天天兄弟”在这里使用谐音争取到说话或表演的机会,见缝插针地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长,以此活跃节目气氛,并保持节目形态完备。
有时节目邀请的嘉宾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特别擅长讲话,常常会滔滔不绝,主持人一不小心会反主为客,不利于节目的进展。谐音也是“天天兄弟”保持自己话语主动权的方式之一。
4.强调重点
节目中某些专业术语或者访谈内容中某些特别之处会被主持人特意强调,谐音便成为主持人强调谈话重点的方法之一。如2012年12月14日的节目:
汪涵:听说咱们店里啊,马子禄牛肉面馆过午不候。田源:过了五点不候。汪涵:什么叫过了五点,过了中午一两点钟。
这个牛肉面馆的营业时间充分显示其生意兴隆不怕没生意的霸气,是谈话的重点内容之一,田源故意用谐音误解的方式强调了这一点。
5.单纯性打趣幽默
作为综艺娱乐节目,幽默是节目的灵魂。如果没有幽默,娱乐节目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综艺娱乐节目要为电视机前辛苦忙碌了一星期的观众在获得一定知识
小五 天天向上播音与主持
的同时提供开怀大笑、放松身心、释放疲劳、获得愉悦
的方式。《天天向上》以传播中华传统礼仪为主题,选
择日常生活中某一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卓越技能的
平凡人为嘉宾,这部分嘉宾登台经验不丰富,舞台语言
平淡无奇,或者有些嘉宾讲的专业术语时间过长会让节
目变得沉闷,主持人要适时地寻和制造笑点。如2013
年5月3日的节目:
钱枫:你以前是歌手,是吧?唐嫣:谁说的?汪
涵:你都割成这样了。
用“歌手”谐音“割手”,这类谐音与谈话主题关
系松散,纯粹为了制造笑点。
6.商业广告
作为商业化运营的节目,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气息,
“特步”是《天天向上》节目的冠名商,《天天向上》主持
人常在节目中通过谐音的方式为冠名商做广告,“特步”
常谐为“特不”,放在“特不一样的……”结构中。在2012
年2月24日那期节目中,因“伊力谷粒”冠名《天天向上》,
伊利谷粒谐音为“鼓励”,伊利谐音为“一力”,与“实
(十)力”相对应。即使作为商业广告的谐音,主持人仍
然把其中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充满了励志的“天天向
上”的气息。
谐音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天天向上》作为一
档亲民的传播中华传统礼仪为宗旨的节目,不仅在
主题策划、节目形态、主持人选择等方面体现了优越
的创新元素,而且主持人的语言使用同样体现出深厚
的汉民族文化特点,他们的谐音运用丰富了汉民族谐
音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培养和
普通日常生活语言幽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学习借鉴
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本文
系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语用学视
野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
编号:kg2013926)
(责任编辑:武兴芳)从《共赢之路》看广播语言思辨能力的提升
◎ 邵丽丽
思辨,简单地说,思即思考,指进行比较深刻和
周到的思维活动;辨就是辨析,指辨别和分析。思辨
是媒介得以长久生存的根本。制作具有较高思辨性
的媒介产品是不断满足受众高水平接受需求的重要途
径。而就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而言,思辨性和纵深性
又是其传播的软肋。如何将传播能力的软肋转变成为
传播效果的引擎,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广播媒介的思辨
性呢?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刻把握广播媒
介传播特点,充分发掘有声语言这个传播符号的传播
效力,进而增强广播节目的思辨力。
《共赢之路》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
心在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之际推出的系列专题报
道。笔者将以《共赢之路》的解说词为例,围绕有声
语言的状态、样态和形态三个方面探析解说词语言思
辨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平等开放的语言状态
语言状态简称“语态”。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
国新闻报道语态的嬗变过程,它经历了多种状态的变
迁,其中以说教式、宣传式和抒情式为主要代表。在
新闻作品中,这些语言状态集中地体现在新闻专题节
目的解说词创作过程中,而这些不同状态的语言背后
反映的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人们当时的思维水
平层次。说教意味、宣传意味和抒情意味较为浓厚的
语言状态在传播的过程中较为直白和简单,给予受众
思考和辨别的空间较少。因此,它们并不利于理性思
辨内容的有效传播,也不能有力地支撑解说词中理性
思辨意思的表达。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地
位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受众被动接受传播内容
的传播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传受一体化”的
传播新格局的建立,即传播者和受众在平等开放的平台
上进行信息的传递,受众的主体性增强,传播变成了一
种交流。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下,传播者在语言状态方面
的调整对于传播意图的实现而言,便十分关键和重要。
对于广播媒介而言,有声语言的语言传播状态成为影响[接上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