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
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
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1、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
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3、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天净沙秋思赏析
    3、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三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之中了?
    (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中了。 )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结: 5 .背诵全文
    二、指导学习《西江月》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 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②夜行雨,要寻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
    三、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 初读,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学生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4. 悟读: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