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学问和力量目标
⑴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把握“散曲”的文体学问。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精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力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尝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育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观看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抒发的思想感情,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尝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进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进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局部。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歌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天净沙秋思赏析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闻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
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冲突非常锋利,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学问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卑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沉迷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旧布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他最闻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日我们就来品尝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留意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yá)瘦(shòu)
词义:昏:黄昏,黄昏。枯藤:枯槁的枝蔓。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表达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等方面进展质疑探讨,分小组争论、沟通,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芜怡静的画面,,表达了在旅途中的孤苦孤独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亮的共性,还使原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奇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
成一幅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衬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根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特别单调而缓慢,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全都的,正适合表达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屡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简单感知到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终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白特定的时间,也照顾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际”点出了仆人公,直抒天际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其次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枯槁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
萧瑟荒芜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芜,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孤独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其次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