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论坛——中国民族声乐建设与发展”综述
作者:张诗扬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
    2017 年9 月,沈阳音乐学院迎来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沈阳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此次盛会是继2015 年由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后的又一次音乐盛会。在系列活动之“院长论坛——中国民族声乐建设与发展”中,来自不同院校的民族声乐专家学者及师生汇集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来自全国专业音乐院校的领导、师生出席会议,精彩发言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激励着后代学人,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一、学兼中西,各美其美中国音乐学院排名
    中国民族声乐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融合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方能塑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范。民族声乐需要学习、传承、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中西结合中不断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中央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郭淑兰提出:当年周总理曾经就民族声乐学科建设提出“分开发展,殊途同归”的研究方法。一直以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育专业一直秉承着“学兼中西,融通古今,包容开放才能创新”的教学理念。郭书记回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声乐专业而展开的“土洋之争”,导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直到十二五期间得以恢复。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中国声乐学派需要立足本土,学习借鉴多种营养,不与美声唱法对立,学兼中西,各美其美,方能发展进步。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提出三个要点。其一,人才培养需要学习与继承;第二,勇于借鉴一切人类的艺术;第三,视野广远,胸怀开阔。正如20 世纪的中国音乐家刘天华,通过继承、借鉴、创新,将外来的音乐化进血脉之中,形成中国之风。
    二、扎根本土,融通今古
    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说,郭淑兰认为:民族声乐艺术未来的发展与建设还需要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上,广泛吸纳、吸收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养分,用科学的方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与戏剧、曲艺相结合,充分展现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和韵味。上世纪50 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男高音歌唱家沈湘教授的声乐教学体系。沈教授曾经非常虚心地向姊妹艺术学习,扎根于本土,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法,培养出金铁霖、关牧村、殷秀梅等多位优秀的歌唱家。
    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民族风格和韵味,关注多元化的艺术门类,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
对此,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二胡演奏家、理论家胡志平提出关于民族声乐课程建设的若干观点。首先,中国戏剧界人士的艺术综合素养非常强,要加大对中国音乐文化和中国美学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民族声乐发展非常重要;其二,要重视并借鉴戏曲艺术的吐字发声、舞台表演等,感受有无虚实的中国艺术意味;其三,对于构建中国声乐专业学派,课程建设非常重要,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要多样化,避免单一。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讲述了当年贺绿汀老校长对民间音乐的重视。贺先生曾经对上海音乐学院所有学科的学生提出要求,无论学什么专业,必须学会十几首民歌。林在勇提出: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继承、借鉴、创新的进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建立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基础上。目前上海音乐学院设立八个研究中心,其中东亚古谱与中国古谱研究中心,有唐、宋、明、清以来传世的四千多个中国古谱。中国音乐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保留悠久的艺术传统与音乐风格,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音乐体系”,从中国音乐理论到音乐遗产,从创作到表演,争取完成学术的突破。
    三、突出地方特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生活为民族声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教学、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和理论建设等各方面,应该突出地方特。
    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振连介绍了星海音乐学院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发展、研究与继承。李振连讲到,各专业院校的教学与学科建设方面存在差异性、互补性和创新性,民族声乐需要重视学科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突出地方特,充分发挥各自的特优势协同发展。星海音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为研究生开设客家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等研究方向,为本科生开设岭南音乐、广府音乐、客家山歌等多门课程,旨在挖掘、研究、传承具有地方特的音乐文化,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真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发展历程与陕北民歌教学经验的基本情况。西安音乐学院1949 年成立之初即开设了声乐专业民族声乐教研室。多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将本地区民族音乐作品融入教学当中,陕西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成立了“陕北民歌班”等特班型,借鉴民间专业歌手原汁原味的演唱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复合型多层次人才。此外,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还重视艺术细节处理,研究陕北方言的咬字吐字,适当选用民族器乐为民族声乐伴奏,这些细致的教学工作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扩大专业交流平台
    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艺术院校之间交流的平台,需要各院校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林在勇高度赞扬了沈阳音乐学院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在美学理念、音乐探索等方面对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产生的现实意义,肯定了中国民族声乐在沈阳音乐学院的发展。他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办学结构,中国民族音乐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具有前瞻性、大格局的平台。本届中国民族声乐建设与发展论坛,构成全国行业发展态势,促进了该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各个音乐学院发展民族声乐专业非常有益。一个专业自然的成长是最好的,但我们需要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为“民族声乐”这株植物提供阳光和雨露。
    “院长论坛——中国民族声乐建设与发展”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各大专业艺术院校的院长、书记各抒己见,充分交流经验、总结成绩、共同研讨,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人才培养、就业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依据,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姜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