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
引言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窗口,是学生认识、认知、感知与认同我国民族文化的途径,在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环境的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要求的提高也引发了本课程教学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刻变革,唯有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准课程定位、契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助于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热情、促进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路径,才能切实提升本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实效性、提升课程地位、促进课程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扎根民族文化土壤、以市场及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行“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对此进行总结与分享。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艺术性、文化性及民族性的课程,其教学不仅仅为理性乐理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以民族精神的感召、民族情感的熏陶及民族文化自信的唤醒[1]。
唯有转变以往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审美发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营造出允许学生们质疑与表达的课堂环境、创设出符合学生们兴趣特点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们自主探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形成高级民族文化情感及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基于此,我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在模式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教师及教材不再是学生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也可以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创造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关系、管理关系,而是在平等中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例如在讲解古筝这一民族乐器时,请班级内主修古筝的学生将古筝带进教室,为同
学们讲解古筝的起源、音、构造以及弹奏的技巧与指法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被赋予“教师”的新身份,在讲解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优势,加之演奏的示范激发了同学们了解古筝的热情,这样既有新鲜感又有亲切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们的“舞台”,也成为学生们交流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纽带。
(二)主动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音乐艺术视野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带有极强的美育教育属性,是对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的提升、审美意识的启迪,如果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输,将会为学生留下“压抑沉闷、枯燥刻板”的课程印象。
为此,我校鼓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在教材及教学大纲基础上开发并拓展教学内容,创新课堂立意、延伸学生民族思想深度及广度[2]。
例如在教授《茉莉花》这一作品时,教师们引入了中国民歌《鲜花调》,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茉莉花》与《鲜花调》的歌词、旋律等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此同时,教师们播放了《茉莉花》舞蹈视频,通过更为丰富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使学生们深入作品的创作背景,身临其境般体验着江苏地区优美风景、民俗民风,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除此之外,教师请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家乡的民间音乐,并赋予学生们“家乡音乐文化宣传者”的新身份,学生们在课堂上用方言演唱民间歌曲,课堂氛围浓厚、充满欢乐。
(三)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凸显出实践教学的价值
实践教学是我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转变本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契合程度不足的现状,我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依托课程特组织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以“民间采风”活动为例,教师们组织学生采用个性化方式收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资料,例如采访本土居民了解其与音乐相关的节庆活动、通过短视频记录民族民间音乐、撰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及实
施效果研究
◎王 燕 刘 宇 陈子扬 戴 冲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  301901)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并没有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应用的重视。为此,如何在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中寻突破口,探索出符合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基本要求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途径,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弘扬与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识已经成为音乐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文章结合我校改革经验探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实践策略,并分享我校改革实施成果,以此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7-0139-02
收稿日期:2020-9-07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7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艺术类院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71365903C)阶段性成果。
中国音乐学院排名下转第154页
第 4 卷 总第 111期 139
154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7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媒体的企业来讲,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观看量,提高收视率,因此,利用软件技术可以搜集一些数据,从而分析公众对于广播媒体在哪方面存在意见,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数据分析能够清楚的了解市场,从而分析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对于年轻人来讲,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了解到年轻人对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App 观看量非常大,并且这几种软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非常高。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讲,更喜欢快手,他们喜欢在快手发一些生活中的事情。通过调查和了解,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广播电视媒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软件技术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当前的焦点和热点,然后进行播报,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软件的分析,能够使得数据更加准确,提高广播媒体的效率。
像过去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播报时,仅仅是在电视上,然后观众只有通过电视才能够了解,但是对于有些观众,他们不能够及时的观看电视了解新闻,因此错失了信息的掌握,所以广播电视媒体就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在微博上开设微博号,在上开设,现在大家都会使用手机进行聊天,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利用号的公众平台进行一些热点新闻的推送,当人们打开时就可以直接弹出一些热点新闻,用户点开后就能够进行观看,并且可以多次回放以及调整观看速度,在观看完后,还能在下面写一些自己的感
想。只要观看该新闻的人都可以在下面留言,并且还能看到
其他人的留言,能够进行点赞以及回复,提高彼此的交流和联系。对于年轻人来讲,他们比较喜欢刷微博,了解一些娱乐信息或者是新闻,所以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在微博上建立微博号,发表一些新闻,或者建立一个调查问卷,观众可以通过该问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微博,等多种平台,使得用户能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从而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度和吸引力。
四、结语
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在进行发展
的过程中,它必须与时俱进,开阔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今后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与互联网等还能够充分的满足观看者的需求,对于广播电视的企业来讲,能够提高他们的收视率和效益。[1]张旭.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3):254.
[2]王晓磊.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8(5).[3]吁海,胡君.广电技术如何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初探[J ].中国新通信,2017,19(24).
[4]廖军.广播电视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7(15):242.
写民族民间音乐调查报告等。当学生收集并整理好资料后,教师便开展讲解与评述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播放自己完成的作品,或是一部微电影,或是演讲,亦或是主题报道,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力以个性化方式弘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仅如此,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会切身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魅力,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样的活动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由校园、课堂延伸至社会与自然,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下激活了学生们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动因。与此同时,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并且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质量评级改革实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是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对课程改革的效果的全面体现。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考评体系为“平时出勤+课堂提问+期末考试成绩”,局限于对学生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与评价。改革后的课程考评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考评内容更为多元,尤其是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具体如下:
(一)平时成绩评价改革实践
设置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在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考察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考察与评估,诸如音响听辨、模唱民歌、戏曲唱段、课后作业、舞台实践等。改进后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兼顾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水平的考核评估,
实现了课程考评常态化、长效化。
(二)期末成绩评级改革实践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题库命题和任课教师命题相结合进行等,考试题目覆盖范围广、涉及的考察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不仅如此,考试题目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契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其与过程性评价相辅相成,
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为课程教学提供可靠依据。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效果
根据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课改的情况,每年每学期末进行学生测评,2017年至今学生测评情况良好,到课率明显提高。2017—2018年第一、二学期生评教成绩为92.79/93.09,在全校排名58/61 名,位居前30%。2018—2019年第一学期生评教成绩为 93.32,位居全校前20%。从以上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教改成果初显。
四、结语
以上这些都充分的说明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将教学实践纳入考核体系,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下,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实践中实现人才培养及传统文化传承。[1]牛韵星.音乐院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构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99-102.
[2]廖毅.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1):192-193.
上接第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