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河中石兽和《古今谭概》“德清有马主簿”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二)
德清有马主簿,本富家子,愚不谙事。忽一晚三更时,扣大令门甚急。令以为非火即盗,惊惶而出。簿云:“我思四月间田蚕两值,百姓甚忙,何不出示,使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何如?”令曰:“十月间安得有叶?”簿无以对,徐云:“夜深矣,请睡罢。”
(节选自《古今谭概》)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临:沧州南一寺河干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B.寻:向所志   十余里无迹
C.服:众为确论   衣冠
溯怎么读D.兵:老河闻之   甲已足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语段(一)中为何依照讲学家的说法并未寻到石兽?
4.语段(一)和语段(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不停止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4.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考虑,实事求是。语段(一)叙述了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寻石兽的故事,老河兵遵循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到了石兽。语段(二)中马主簿建议县令将养蚕的时间改在十月,却没有考虑十月没有桑叶的客观实际。
【解析】
1.
A.靠近\居高面下;
B.寻\寻;
C.信服\穿戴;
D.士兵\兵器;
故选B。
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已,停止。遂,于是。反,反而。溯流,逆流。
3.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讲学家说的话“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可知他只考虑到
了石头和沙子的特性,而忽略了水流的冲击。所以按他的说法并没有到石兽。
4.
考查比较阅读。根据文段一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可知说明的道理是天下之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全面考虑,实事求是。寺僧只考虑了石头沉重,没有到石兽。讲学家考虑了石头沉重和沙子松软的因素,也没有到石兽。老河兵综合考虑水、沙、石等三个因素,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最终到了石兽。文段二中马主簿是富家子弟,不通世事。他没有考虑到十月间没有桑叶无法养蚕的事实,就建议大令“使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结果闹了笑话。所以文段二体现的道理也是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应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全面考虑。
【点睛】
译文:
(一)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两只石兽,到底
还是没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了十多里,没有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德清有一位马主簿,本是一个富家子弟,愚蠢不通世事。忽然在一天晚上三更的时候,很焦急地扣打大令的大门。大令以为不是着火了就是有了盗贼,惊惶地跑出来。马主簿说:“我考虑到四月间正是种田和养蚕的时候,百姓很忙。为什么不贴出告示,让百姓四月种田,十月养蚕,怎么样呢?”大令说:“十月的时候怎么有桑叶呢?”马主簿无言以对,慢慢地说:“夜深了,请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