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汇集
只有研究高考,才能“观其源知其流,从而因其流可溯其源”,从中出高考命题的规律,进而探究并寻破解高考复习瓶颈的方法,这是高考备考中老师们孜孜以求的问题。通过研究,充分运用客观题,对解答不同性质的题型真是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同时,客观题既是一个角度,也是一个支点,通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文章内容和思路,有“窥一斑而观全豹”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为高考备考中的师生提供方法上的帮助和技巧上的支持。
一、“反观”入手,形成模式
阅读文言文,为了能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可以运用“反观法”。以高考试题第12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例。因为这个题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多是命题者通过“增”“删”“调”“换”“改”等手段对原文的翻译、转述与分析。我们对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明确后,将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进而判断选项中叙述的内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比对人物,防止误解对象,张冠李戴;比对时间、地点,防止时序颠倒,空间错位;比对关键词语,防止曲解文意;比对关系,防止改变因果,事件杂糅;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防止无中生有,以偏概全。例如2020全国卷Ⅰ文言文试题第12题。
C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分析]拿这个选项与原文比对,问题就在“金人前来归顺”错,原文是说“金人来归燕”,意思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溯怎么读
所以,解答文言文试题,先从“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入手,可以把四个选项的内容当作文章的部分翻译,既帮助解决文言文翻译的困难,又在比对中迅速准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真可谓一石二鸟,这就为我们解答文言文试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二、 寻“文脉”,理清思路
文脉,就是思路。有了思路,才能把中心与材料的关系理清楚。论述类文本的解答,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把这些理清楚了,从整体上就把文章读懂了。整体观照,局部问题就一目了然了。例如2020全国卷Ⅰ第2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判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论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出作者的思辨高度。
[分析]从C项入手,对照文本,就能迅速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宏观把握。A项“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说法就有些偏颇了。“《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学根据。
三、明确指向,顺藤摸瓜
高考复习是讲究方向的,只猛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绝对不行的。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试
题,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试题第7题大多都是“对小说(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指向,考生顺着这个指向,就可以清楚这个问题不在内容上,就在艺术特上,且又是“不正确”的一项,同时还可以把所有选项的内容当作分析鉴赏文章的抓手。帮助我们很快地读懂文章,弄清楚文章的中心和所用的手法,在比照中准确地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来。
在题干要求的指示下,就会消除和避免文章整体阅读中的茫然和微观操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例如2020全国卷Ⅱ第7题。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
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分析]A项,是对小说情节及其作用的理解。开头部分小龙和“我”父亲在电话中交流的内容主要是说老董在古籍修复研讨会上坚持自己的主张,得罪了省外的专家,并且立下了军令状,使小龙感到事情可能会无法控制和收场,从而也引起他向父亲告状一事,这既是对老董修复古籍的原因的描述,同时也让读者对老董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做了铺垫。B项,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卡其布的工作服”“军挎”既是老董职业习惯使然,又与他当前不太富裕的生活境况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二八型自行车”更是说明了他生活的窘迫。C项,说“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有误,应是通过松鼠与老董的“心有灵犀”,进一步说明老董非常识宝。D项,虽然“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但是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残损的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A、B、D三项符合本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但C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
所以,指向明确了,解题过程中就会思路清晰,不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手法的把握,
都不会出现偏差。
四、切准文意,一石二鸟
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文章读懂,文意弄通,文脉理顺。所以,读懂文意是关键。借助客观题就可迅速地把握文意,这样来解答其他试题也是有帮助的。如2020年全国卷Ⅱ第14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