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介绍
送礼
送礼是传统婚礼最为考究的一个习俗。按传统习俗,参加婚宴的宾客都要准备一份
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
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入席
入席是传统婚礼比较重要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与西式婚礼相似,不同的是参加婚礼
一般会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
是必须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敬酒
敬酒是传统婚礼与西式婚礼共通的地方,但是在传统婚礼中,新郎、新娘到各席敬
酒致谢时,宾客会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同于西式婚礼的是,
宾客一般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更加不会东拉西扯,这是基本的礼貌。每桌的敬酒时间
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便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
撒纸屑
撒纸屑对应西式婚礼中的撒花习俗,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撒向新郎、新娘,
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五彩缤纷的纸屑代表着喜庆,是祝福的意思也是喜悦的表现,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新人的幸福并为他们感到高兴。
从先秦时代开始,人们就约定俗成了一套男女结合的“六礼”。经历代统治者倡导,
如今,传统婚礼己繁衍出了二三十道程序。部分传统婚礼礼仪的全过程为:发八字、定庚、求肯、过门、选期、报期、歇嫁、陪礼、过礼、陪十兄弟、陪十姊妹、辞父母、哭嫁、发亲、拦车马、接升、交亲、拜堂、闹房、喝“纠脑壳茶”、回门。还有更为繁缛的:订盟、过礼、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
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发号挂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传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十兄弟、陪新娘、陪上亲、陪媒、谢媒、示箱、穿鞋、下厨、回门。这些繁缛仪式,至今仍在一些地
方流行。
结婚习俗
相亲:
男女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要依据父母的意见,由媒人牵线,认为门当户对,就把
双方的年龄、生辰八字压在灶君神像前的净茶杯底,以此来推测神的旨意。如果三天内
家中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就请算命先生来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克。过去有人
迷信所谓的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逄双,女子十九不嫁:鸡狗鸡犬不和、龙虎
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这些其实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定亲:
在定亲之前,男方会托媒人把礼钱和聘礼用红纸包好,然后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聘
礼根据当地习俗来定,一般有金银首饰。女方会有回礼。在定亲的时候,男方会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所
以旧时如果夫妻吵嘴,妻子为了抑制丈夫,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在“文定”后,就挑选吉日迎娶。定亲要送礼,礼品多是现金,或喜幛、喜轴,并书以“百年好合,五
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礼多为绣花或绸缎被面、被头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早生贵子”之意。
成亲:
在成亲的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轿前担”,一般为肉和鱼。迎亲日子叫“好日”,也叫“请吃酒”。成亲的前几天,新郎会亲自或派人把喜帖送至亲友家。
搬嫁妆:
在成亲的前一天,男方去女方家搬嫁妆,女方把嫁资放在厅堂上,让人观看,称
“看嫁资”。器物披挂红彩线,衣服等熏以檀香, 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
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也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
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
在结婚的时候,安床是重中之重。男方在结婚之前,会将新房重新粉刷布罝,再根
据床位坐向、夫妻八字等细节选择时辰,安置新床。从安床之后至新娘入门为止,依古俗,不能空床无人睡,也不能单人睡,须一男孩来同睡至结婚时新娘进门。结婚安床不同
于一般安床,它被认为与夫妻生活美满、生育等有关,所以历来都很受重视。
有的地方安床时,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在新郎席子下。陪同新郎睡的男孩,被称为“伴郎”。晚上要给这个伴郎吃包子、花生、鸡进,寓“包
生儿子”之意,早上还要给伴郎红包。坐花轿:传统婚礼非常重视坐花轿,坐花轿还含
有明媒正娶、原配?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有的妻子常说“我是大红花轿抬进门的,
又不足走上门的”以此来炫耀高贵。迎亲之日,花轿出门,一般要以净茶、四糕点供
奉“轿神”。一路上要放铳、放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
开面:
出嫁前,女方喜娘用五棉纱线为新娘绞去脸上的汗毛,俗称“开面”有如现在的
婚前美容客人兴吃“开面汤果”。新郎花轿临门时,女家要放炮仗迎轿,旋即虛掩大门“拦轿”,待塞入红包后始开。女家中午准备正席酒,俗称“开面酒”,亦叫“起嫁酒”。
上轿:
新娘上轿前,一般要假装不愿出嫁,经男方喜娘三次催妆后,才准备梳妆当然也有
封建婚姻确实不愿出嫁的。而后新娘坐在娘腿上,亲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
哺育之恩。女儿在上轿时,母亲要哭送,哭词多为祝颂、叮嘱的话,如“要敬重公婆敬
重丈夫,好日子才能够长久”,等等。新娘也要含泪叩别,有的要放声大哭。最,新娘
由兄长抱上轿,进轿坐定后,臀部不可随便移动,寓平安稳当意。新娘起轿时,女家要
放炮仗,并用茶叶、米粒撒轿顶。新娘的兄弟随轿同行,谓之“送轿”。城区抬花轿要
绕至上地庙宗祠等处,以取得祖宗神灵的认可。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一些火熜灰
回来,并从火种中点燃香或香烟,返家罝于火缸,俗称“倒火熜灰”,也叫“接火种”。
拜堂:
轿进门,男家又是奏乐又是放炮仗,热闹迎接。停轿后,般新娘要在轿内等待一名
五六岁盛装幼女迎她出轿。出轿门的时候,要跨过一只木制朱红漆的“马鞍子”,踏在
红毡上,由媒人扶着站在喜堂右侧位罝,新郎站左侧。主持拜堂仪式的,一般是有一定
威望的新郎的祖父或祖伯叔。仪式开始后,新娘和新郎要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
父母以及夫妻对拜。有的地方有抢前头跪的习俗,相传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对方。随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敬茶。被敬茶的人在
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
复杂的拜堂仪式结束后,两个伴郎会捧龙凤花烛在前面走,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
入洞房。新娘的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 10只的,走过一只,喜娘等人
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入洞房后,夫妻双方按男左
女右的顺序坐于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新娘头部,而
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
人吃“换妆汤果”。而后,新郎、新娘行“拜见礼”,论亲疏、辈分依序跪拜见面,称
“见大小”。在拜的时候会有音乐伴奏,厅上摆两把椅子,受拜者夫妇一起坐下,如果有
一个去世,就按男左女右。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
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
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
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的。
结婚当天,辰时,吹鼓手又开始吹打,鞭炮齐鸣,由新郎家的长辈全科女人端来红糖水,让新娘子喝下,意味着以后“嘴甜”。还把鸡蛋煮熟,剥掉皮,给新娘子擦脸,意味着新娘子脸上今后不生麻子。之后,叫新郞上前,以秤杆或马鞭子将新娘“盖头”挑下,抛于屋顶或帐篷顶。新郎揭盖头后,立即用手抚发,象征“结发夫妻”。此时新郞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模样。现在农村揭盖头的仪式仅是一种形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