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字义
(1)本义
造访的意思汉字的本义就是造字之初的意义,常常反映在字体构造之中。由于年代的久远,某些汉字无法根据字形推知其本义。我们这强调的是,本义必须见诸于文献的最早记录。文献记录,或者说是古代的语言材料是防止“望字生义”的重要手段。某个时间段的某个汉字的意义是固定的,当它出现在同时代的文献中时,它不会儿在这处甲意,而到了那儿是乙意。也就是说语言是社会约定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无故消失。只有当一个义项放在能发现的那个时代的文献中都能解释的通时,才能成为一个义项。这正是黎锦锡先生说过得:例不十,法不立。
为了探究一个汉字的本义,我们首先得追溯它最早的字形,诸如甲骨文、金文。另外还得关注包含这些汉字的古代文献,也就是说殷墟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当然,这些对于我们一般读者来说比较难以接触,也不好理解,大多是学者研究的领域。但是,我们大可以把他们已经研究出来的,已经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成果来用。一定要牢固树立一个概念,教学中的汉字意义(特别是本义)的探求是十分严谨的,要符合字理,竭力避免随意的望文生义。
掌握本义对于系统把握一个汉字的字义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引申义
本义就是源,而有这个源,就会产生流,这个流就是引申义。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或虚化而产生的意义。举个例子来说,书的本义是书写,由此引申出:文字,记录,书法,信,公文、文书,书籍,这些引申义都产生于本义,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书写就是对外界的事物的记录。书写的对象是文字,众多的文字组织在一起,可以是信件,可以使公文,可以是书籍,当然优美的文字就是书法了。所以“书”字的本义引申义的脉络,可以可以这样图示:
(3)必须掌握的汉字部首含义
汉字以形声字居多,其形旁也多与部首重合。所以掌握基本部首的意义,对于从字理上,理解一个字的正确含义很有帮助。尤其对于遇到未知的汉字,而又必须判断其含义的这类推断实词含义的试题,作用尤为明显。
比如说,看下面3个句子: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蒲松龄《促织》)
史公(指史可法)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造”意为“到”,至今成语有“登峰造极”,口语中有“造访”。都是“造”字“到”意的遗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制造”义是“造”的基本义,而“到”这个义项,我们很陌生。
如果懂得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就可以从字形上出蛛丝马迹,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字的本义。“造”字属于“辶”部,就是我们俗称的“走之底”,在繁体字中,“走之底”作“辵”这个字念ch
uò,上面的三撇其实是“行”(háng)的变形,“行”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十字路口。三撇下面的部分是“止”的变形,“止”又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脚掌及脚趾。所以“辵”即“走之底”会意,脚在道路上行走,所以从“走之底”的部首,多与道路、行走有关。
当然,上面的说解都是根据甲骨文得来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成熟的文字,它对于探究汉字起源,解释汉字本义非常重要。由于甲骨文(包括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大多刻画在龟甲上,字形较难描摹,如果制图,排版不便,在这里就略去其字形,下文依照此例,望读者诸君原谅。
在看两个高考文言文的例子:
积苦眩瞀,屡予告。(2014年广东卷)
紞被谴自经,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2014年四川卷)
句“舁”不解,若知道其所从之“廾”,可表示双手捧持,意即从“廾”之字多与双手动作有关。后加一“尸”字,可推知其意为“抬起”。另外,可以从弄、弈等字获得启示。
“瞀”字不解,但下从“目”字,表示它的义项与眼睛有关,结合上字“眩”,可以认为是眼睛昏花的含义。
(4)汉字的本义、古义、今义、基本意及通义
汉字的本义前文已说过了,它对于探究汉字的诸多义项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东汉时伟大的文字学家许慎作了本《说文解字》,就是通过字形来探究汉字的本义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字典,特别是他按照部首(五百四十部)为汉字归类,是它的创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