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其实有3种凑数,细数只有15般
中国古代素来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那你知道十八般兵器都是哪些吗,其实最早的十八般兵器说法中还包括了和藤牌,但是后来随着被多个朝代禁止民间私藏,而藤牌没有太多武术套路可教,加上戏曲届对民众的影响,所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人们所提的“刀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这十八般兵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十八般兵器顺口溜其实是戏曲届最先流传出来的。
十八般兵器第一位,刀。俗语说刀为百兵之王,人类诞生以来,刀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军事上,都是使用最多也最早的。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汉代时出现环首刀,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是佩剑,可见刀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历经五千年演化,刀也衍生出多种分类,从最为常见的腰刀,到、朴刀、三尖两刃刀、九环刀、戚家刀,还有武圣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等等。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
十八般兵器第2位
中国名剑前面说刀为百兵之王,而另一种说法就是为百兵之祖。从古到今,刀和在世界各国冷兵器中都占了极高地位,而在我国古代,更是战场上使用的名将就有很多。《三国》里面的赵云、马超,《水浒》中的卢俊义、徐宁、董平,还有其他诸如岳飞、杨延昭都是使的名将。金庸小说中频繁提到的“铁庙”就是五代后梁第一骁将铁王彦章。实际上,里面的分支也很多,、矛、槊其实同为的不同分支,很多人甚至不能分清其中区别。
头尖两侧开刃,尾部有倒刺,跟箭支头部相似的,为矛,也可以用于投掷。头尖两则有开刃的尖刺突出,棱型设计,可带破甲效果,为。而槊可以算是加强版的,也就是头部比的头部更长。简单形象的描述就是,把箭头加长杆,就是矛。匕首加长杆,就是。短剑加长杆,就是槊。这句顺口溜里面把槊单独成为一项,其实严格说它就是的分支。类似的有棍和棒,我们稍后再说。除了矛和槊,的细分并不多,一般是长和短,以及双。文学作品中演绎出了各种威名赫赫的,比如赵云的虎头湛金,罗成的五钩神飞亮银,还有岳飞的沥泉,秦琼的提颅等等。关于刀和,我后面也会单独出一期视频讲解。
十八般兵器第3种 剑
剑有着百兵之君的称号
属于短兵之类。剑出现在殷商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剑因为其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而成为士大夫人人必备之物。这时候配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剑的“百兵之君”称号也是由此而来。天下名剑,比如著名的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也多大出自这个时期,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剑发展最甚的时期。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经数千年依然锋利绝伦。
而到了隋唐时期,佩剑盛行,文人学士都以佩剑为时尚。诗仙李白也被后世人称为剑仙,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还投书以舞剑著名的裴斐将军,愿向他学剑。《魏序》更说他曾「手刃数人」。李白曾有多首诗中提及剑。而他的《侠客行》更是被金庸先生演绎为一部武侠小说。可以说,剑自殷商起,在春秋得到了极大发展,到了盛唐,是剑的巅峰。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更把剑赋予的武学情怀发挥到了极致。
十八般兵器第四种 戟
作为古代兵器之一,出现的就比较晚一点,形状也比较奇特,是将戈与矛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戟的刃是横刃,后世演绎出了方天画戟,是弧形刃,也分为双月方天戟和半月方天戟。
戟可以劈砍还可以刺,杀伤力非常的强。但戟的使用需要比较高的技巧,所以到了晋代,戟基本上沦为礼器,唐宋以后基本上很少出现于战场。使戟的名将也有不少,刘邦麾下名将樊哙就是使的一杆大戟。三国时期的名将吕布和典韦、太史慈都是用戟的高手,前者使的是长戟,后二人都是使的双手短戟。而说唐里面,薛仁贵在樊家庄投宿时遭遇盗匪,为了迎战盗匪而得到了樊哙使用的大戟。
第五 第六种 斧/钺
斧的起源就很早,原始人劈砍树木就使用到了石斧。在黄帝时期中当成刑具,慢慢的演化成武器。前面说和槊是一类的不同分支,棍和棒也是一类的不同分支。同样的,斧和钺也是一类的不同分支。钺与斧造型相似,但是小的称斧,大的称钺,所以其实钺就是斧的
加强版。斧是属于重兵器,战场上主要用来破坏对方建筑用。用斧子的一般都是粗旷豪迈之人,三国时期有徐晃,大唐福将程咬金以三板斧闻名天下,只因为一般武将遇到他这势大力沉速度快的三招半,招架不住就被直接劈了。到了《水浒》中,李逵使一对斧,靠着一股悍勇,也让对手胆寒三分。
第七种 勾,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它是从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来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
钩的种类有:长钩、单钩、双钩、绳钩。绳勾也作为攀爬永居,水浒中的解珍、解宝就以此攀登山岩。
十八般兵器第八种 叉, 叉的诞生具体时间很难考证,最早的时候是农户、猎户使用,《水浒》中解珍、解宝所用兵器就是钢叉。牛角叉(俗称虎叉)、三须叉、三角叉、龙须叉(俗称两股叉)。因为前端开叉,在使用中可以锁闭对手武器,所以叉的使用由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多种手法。但是对于这种兵器,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名将使用,更多的好像是由农具转为兵器使用。
第九种,镗。镗是由演化而来,由此可知“百兵之祖”这句话不虚。镗与叉相似, 只不过叉的两边分叉是尖端朝前,而镗的则是向两边弯曲延伸。有些镗的两侧延伸上有多个利刃。镗又分为月牙镗、凤翅镋、燕翅镗、双镗。比较奇怪的是,用镗的高手只在说唐 一书中见到,也就是排名第三的天宝大将宇文成都,使的是一把凤翅镏金镋,也就是两边的分叉如同凤凰的翅膀,还镀了金。还有一位排名第六的伍天锡,使的是双镗,号称双镗无敌。结果俩人都是被李元霸给干掉了。
十八般兵器第十种,棍
棍是人类最古老的冷兵器,没有之一。当人类还是原始人的时候,没有利器可以低于猛兽侵袭,于是随处折取树木御敌护身,这就是最原始的棍。随着人类的发展,取浑圆、坚实的树木经过打磨加工,就成了冷兵器中的棍。最初的棍一般长一丈二尺,后来为了便于携带,并且步战的时候便于施展,改为八尺,放在地上正好到成年人眉毛所在的高度,称为齐眉棍。十八般兵器里面,镗棍槊棒,槊是的分支。
而棒则是棍的分支。那么棍和棒又如何区别呢?其实很简单,放在地上,齐眉的为棍,齐胸的为棒。也就是说短的为棒,长的为棍。金庸笔下的棒,就是短小的一根竹棍。但
是这个说法到了现代比较容易混在一起,也没有太多细分。到了魏朝的时候,棍以其不易伤人性命,颇能体现佛家好生之德,故而成为寺庙中护法用。棍法也开始在少林寺等大庙中开始传承,非僧人不传,唐朝的时候更是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而棍也衍生出了双节棍、三节棍等等分支,至于说狼牙棍,虽然名为棍,但实际上则是倾向于锤类武器。
第十一种,槊,十二种,棒。前面已经有所叙述,这里就不再累述。
第十三种 鞭,第十四种 锏。
在冷兵器分类里面,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有硬鞭软鞭之分,也是冷兵器中唯一的软兵器。软鞭可以是金属之称的九节鞭,也可以是牛筋、牛皮等制成的皮鞭。软鞭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携带,同时能绕过对手武器攻击对方。但缺点同样也在于无法有效格挡对手的武器。
而硬鞭则多为铜铁制造,沉重无比并且没有锋刃,靠鞭上的节楞产生破甲效果。鞭和锏相似但有较大区别,硬鞭以环形凸起产生破甲效果,形似竹子,故而有竹节钢鞭的称谓。而锏外形是方形,而且有四棱,长四寸粗为二寸,以竖向的棱角产生破甲效果,形同无锋的
重剑。鞭和锏都是炖武器,全靠重量和使用者的力道来产生极强的破甲效果。大唐名将秦叔宝,号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尉迟恭使的竹节钢鞭,两人合成大唐鞭锏二将。因为魏征梦斩老龙王的事情,为唐王李世民守门,后来被民间画像张贴在门上,称为门神。这个在我前面的作品里有提到。
第十五位 锤。锤被称为百兵之猛锤,分为短锤、长锤、单双之锤。如同鞭锏一般,锤也是炖武器,纯靠重量破甲,能无视对手身上的重铠。因为锤子本身比较笨重,使用者多为力士。李白《侠客行》中所描述的力士朱亥,就是在袖子里藏了40斤重的铁锤,锤杀晋鄙。
锤在战场上多用于破甲在刀剑无法造成伤害的重甲时,此时一锤子下去就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杀伤力,在隋唐演义中李元霸,双锤八百斤,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此后的《说岳全传》中,岳云也是使锤的高手,他与其他几位岳家军使锤高手曾经一起在朱仙镇杀进杀出,评书中说的“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就是说的他和其他三人。
第十六位 抓
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抓分长器械和软器械两种,由抓头和抓杆组成的为长器械,
抓头套接于木杆上。由抓头和绳连结则为软器械。暗器中称'飞抓'。软器械爪头前有三指,后一指,指上有节,能屈伸,爪背有环,用约650cm长的绳系于爪环,此绳以鹿筋或牛筋劈开与人发、蚕丝混编而成。飞爪用时,以爪抛出击人,速抛动绳索,小机括使爪尖深陷人体,使人不能逃脱。小说中仅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云中鹤使的是双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