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授课班级为高二理科试验班,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能力较强,对于诗文句意的理解和字词把握,基本上能在预习阶段独立完成。因此,本课设计多为学生自由品鉴诗句。
  2.学生已经学习过《湘夫人》和《屈原列传》,对《九歌》和屈原已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本课没有设计“《九歌》常识学习”和“作者介绍”环节。
教学目标:
  1.体会楚国将士们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2.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及《国殇》运用的表现手法。
3.理解屈原借《国殇》表达出的自身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及《国殇》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语
之前我们学习了《湘夫人》,对屈原及其《九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九歌》中的另一首诗歌《国殇》。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二、题解
同学是已经进行了预习,请谈谈如何理解“国殇”这个诗题?
三、品鉴诗文
  (一)全文朗读,概括内容。
  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段落朗读,自由赏析。
第一部分描写了激战的过程和将士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请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明确喜欢的诗句并阐明理由。
    在学生赏析诗句的过程中,明确鉴赏诗歌的方法:明句意——析方法——塑形象——达情感。
赏析预设:
    1.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明句意:旗帜遮天蔽日敌众如云,飞箭交坠战士奋勇争先。
析手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敌人之多,但我军临危不惧,奋勇向前。
塑形象:塑造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
达情感:诗人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2.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明句意:兵车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析手法:正面描写。写出楚军统帅毫无惧,身先士卒。
塑形象:塑造了将帅临危不惧的形象。
达情感:诗人对将帅的崇敬之情。
3.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明句意:战气的肃杀,引得苍天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析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塑形象:表现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悲壮的形象。
达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感情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第一部分写战争的惨烈,但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凄凄惨惨戚戚的情绪,为什么?这缘于作者对将士们勇武精神的高度颂扬。
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1.“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赞扬了将士们什么精神?(视死如归、义无反顾。)
    2.“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塑造了战士们怎样的形象?(为国捐躯无怨无
悔的形象。)
      3.秦弓,师秦国所制的弓,这种弓射程最远。屈原写战士们装备精良,在其它地方是否也有体现,请出来。(操吴戈兮被犀甲。援玉枹兮击鸣鼓)吴戈,是吴国所制,吴国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中国古代传说的名剑干将莫邪就是吴国制造。犀甲是犀牛皮制成的铠甲,《周礼》上记载:犀甲寿百年。连鼓槌都是用玉镶嵌。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的装备目的是什么?
(写精良的装备是为了衬托将士们的威武雄壮。屈原常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
4.“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战士们的崇敬之情,也是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四、归纳总结,再悟将士情怀
  生成板书“国”字。
五、感悟屈原,深挖主题
结合《离骚》,谈谈屈原为什么能写出《国殇》这样的祭文?
屈原在《离骚》中有写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
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从这铮铮誓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列传》中这些文字充分表现出屈原宁投汨罗江而死也不改爱国心智的高尚情操。
正因为屈原有着和楚国将士同样的心志,他才会在《国殇》中,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六、拓展延伸,激励爱国情
屈原执着忠贞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的国人勇担国家责任。他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那么和平时期的我们该如何爱国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生答内容略)
七、学生齐诵全文,内化诗文主题。
八、课后作业:进一步探究“国”的意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