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文阅读
一、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绘制、品析人物插图,理解人物的性格及性格成因,感受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思考人物能否摆脱“套子”,深入理解主题。
二、预习活动
活动一简述:
1.通读课文,随文批注赏析。
2.梳理小说情节,简要把握环境特点。
活动二简述:
反复阅读两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试分析人物之间的共性特点,由学生讨论、分享。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课前准备——绘制人物插图
如果你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辑,现需要给课文中的林冲和别里科夫绘制人物插图,你会如何设计?
小组分工情况——由你给林冲和别里科夫设计人物插图,小组分工完成,关注动作、衣服颜及配饰,描绘人物所处背景,并说明设计理由。
一二大组设计林冲,三四大组设计别里科夫。
(二)活动一:品析人物插图
简要说明人物动作,服装配饰、颜及所处背景;
结合文本,阐述设计理由。
1. 别里科夫人物分析
明确:别里科夫 古板封闭 “套中人”:无形、有形之套
①社会环境:处在高度禁锢人民思想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使得别里科夫成为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②自身原因。别里科夫“套子式”的论调与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封闭自己的内心,隐藏感情,可以说他从未有过“人”的情感流露。
2. 林冲人物分析
明确:通过林冲人物绘画,林冲较别里科夫更显得豪放,血性,快意恩仇。
追问:这是真实的林冲吗?看似如此潇洒豪放的人物身上有没有被外在规则和环境束缚?
白凉粉是什么东西【引入林冲上梁山之前的几个故事:三个文段】
文段1:
林冲夫妇二人在岳庙里还香愿,高衙内调戏张贞娘,“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 ‘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 ”然而事情急剧一转,颇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那厮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所以“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众多闲汉一齐拢来劝道:洗衣机不甩干 “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随后,智深道: “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 “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 ‘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文段2:
高衙内在富安的鼓励下,来林冲的好朋友设计诓骗林冲。陆虞侯为了傍上高俅这条大腿,出卖了朋友,将林冲骗到樊楼喝酒,然后叫人把林娘子引到自家,为高衙内提供方便。幸亏锦儿一地里寻到了林教头,这才没让富安、陆谦的诡计得逞。
高衙内在陆谦家没能得手,相思病更加重了。陆谦、富安无奈,只得把这件事情经太尉府的老都管报告给了高俅。高俅听说这事,也是犹豫了一会,说不能因为他浑家便去害林冲。但想到若不害林冲,自己的孩儿恐怕就没命了。于是,就设局让林冲误入白虎堂,治了林教头的死罪。多亏开封府尹主持公道,将林冲判了个脊杖二十,发配沧州。
文段3:
林冲在发配之前的一个插曲:“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
明确:林冲上梁山之前屈从于权威,多次受迫害,被外在环境所束缚,他也是个“套中人”。
(三)活动二:寻证据
林冲最后能否冲破“套子”,文本中有无相关细节可以佐证?组内交流讨论5分钟。
中国移动手机商城文本中与此有关的细节:
1. 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一吨等于多少公斤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到此遇见。”本科一批省控线什么意思(承认自己之过;对高俅的称呼;对未来的迷茫与随遇而安,对回归朝廷的期待)
2.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早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复仇意识不强烈;被动与短暂的反抗)
3.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
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安于所处环境,随遇而安)
4.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同)
5. 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尚未认清统治阶级压迫本质)
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能够较快发现“林冲”一直处于“套子”中。
明确:文本中多处细节显示林冲的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几次愤怒也是由于自身生命遭到威胁而奋起反抗,更多的是被动反抗。
【展示人物结局】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林冲接受招安并受朝廷追封
文段1:梁山大聚义之后,高俅三次征讨梁山,结果最后一次战败被擒,被捉上梁山。
高俅见了众多好汉,一个个英雄猛烈,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先有了十分惧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
文段2:梁山招安以后,奉徽宗御旨讨伐四寇,林冲杀敌无数、屡建功勋,最后被朝廷封为“忠武郎”。
明确:林冲从未破套,从朝廷到上梁山,最后招安回归朝廷,他一直都处于“套子”中。
引导学生思考林冲和别里科夫两个人物的特点:
林冲和别里科夫同属于“套中人”,身上都有着“有形”与“无形”的套子,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都促成了其性格发展。当然,亦有不同之处:林冲是对外在环境步步妥协的“妥协者”,而别里科夫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成为了“维护者”与“逼迫者”。
明确:林冲与别里科夫实质上都是官僚主义体系下的“套中人”,外在的环境使得人物命运更具悲剧意味;更多的是内在的自我束缚,丧失了自我的主体自觉意识。
(四)思考延伸
每一个人都可能处在“无形套子”之中,如何真正打破“套子”?
由于时间限制,学生能够围绕这一问题谈到:自我意识觉醒,打破束缚;自我意识觉醒不够,外在环境对人的压迫也需改变;林冲、别里科夫等人尚未意识到自己是“套中人”的悲剧意味,联系卡夫卡所提出的“精神困境”。
仅提供以下思路:解除奴役,蔑视权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不必将自己封闭,破除人类灵魂中封闭、保守的人性,完整自己的人格追求;吸收先进新思想,敢于打破陈规;意识到社会对人的压抑本质,与其沉默不如打破束缚。
【反思】
最早定公开课内容时,考虑到高二学生刚上过《外国小说欣赏》这本书,阅读小说方面的技巧相对来说有一定提升,所以选择了必修下册的第六单元。廖老师的微讲座主题是任务驱动型课堂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契合主题,响应新课改教学方向,体现文教学的特点,由我执教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课文最初看来进行文
教学显得有一些难度。在我的认知里,新课改背景下的文教学是单篇教学为基础,待学生对文本都有足够熟悉度,采取适当的情境任务与活动串联课堂核心探讨问题的一种方式。文教学的难度更在于怎么在看似大相径庭的文本中寻一个支点,小说文本可能更为纯粹考虑的几个要素无外乎是人物、情节、环境及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生活在“套子”中,把思想封闭在“套子”中,害怕交流,惧怕改变,是沙皇统治背景下一类腐朽古板的人,既是专制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维护者,社会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比比皆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名著《水浒传》,大部分高中生对此已感到非常熟悉,传统认知中林冲是兼逆来顺受与血性豪放于一身的人物,在雪夜上梁山这一场景中怒杀陆虞侯三人则是爆发式地反抗,更多地被认为从此走上反抗的道路。
编者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用意可能就是希望读者能够结合故事及人物命运发现两者都是所谓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是没有疑问的,林冲是否是“套中人”这个问题就显得较为开放,或者怎么让学生理解林冲他身上“无形的套子”,这就成了教学设计难点。
在构思阶段,经过我的师父廖洁老师的多次点拨指导,设定情境任务——为人物画插画:从学生提交作品情况来看,别里科夫的古板守旧、惧怕现实的形象经由学生的绘制与分析显得直观清楚,林冲的形象显得更潇洒、血性。
课堂中,在第一个活动阶段,学生能够结合绘画将别里科夫人物身上的配饰及人物性格,所处时代背景说清楚,表现优秀;通过学生对林冲的人物插画分析,并结合林冲上梁山之前的故事即他一直都是隐忍的,我在这时进行了追问:绘画中的林冲显得更为潇洒豪放,这是真实的林冲吗?他有没有被外在环境所束缚?学生能够说出林冲也是被外在环境所束缚的。
在这时,将学生引导到“林冲上梁山之前也是被外界束缚,也是一个‘套中人’”上。
在第二个活动阶段,学生自主研读文本、讨论交流,思考林冲最后是否能破除“套子”,文中有没有细节能够佐证。也许是提问的方式显得较为复杂或本身就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或对文本不够熟悉,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发现其中一二处细节,简单呈现分析后,由一位同学的发言收尾:陈潘祎的观点是林冲在这里并不能真正破除套子,尽管他上了梁山,也只是钻进了另一个“套子”中。那问题就显得较为清晰,部分同学在完成预习单时,困惑多是“
这两个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看起来完全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读”,课堂上我应该围绕这一小问题组织学生简单讨论,更好地过渡到人物形象小结阶段,而不是“呈现式”。经过讨论,学生应该能够发现同属于“套中人”的两个人物不仅受外在环境束缚,更多的是内在的自我束缚,那么也可以自然牵涉到本课主题“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共生”,别里科夫较林冲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形象更具悲剧意味,他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不仅受害而且加害于他人及社会。同时,也可以联系到外国小说的话题知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第二个活动其实可以设置成开放性思考活动,课前分发资料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再结合文本思考这一问题:林冲是否真正脱套?那么可能会出现两种声音,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辩论氛围,最后纵观故事整体发展,还是落到林冲并未真正脱套,而是虚假脱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