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几点反思
:新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五年了,但从培训效果上来看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调研所获信息,分析了新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能为农牧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师资培训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牧区 民族中小学 新课程 师资培训
一、新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培训的基本状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2003年即启动了针对农牧区少数民族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和师资培训工作,2005年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在南北疆全面推开。从2006年至今,笔者参加了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多个相关课题,对南北疆9个地州的16个县31个乡()62所民族中小学(包括10北疆所牧区寄宿制中心校)开展过调研活动。根据调研所获得的基本信息看,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由于城乡民汉学校教育水平存在现实差距,农牧区教师表现出的“不适感”要强于城市教师,而这种不适应在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教育
力量比较薄弱的农牧区而言,北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总体情况要好于。北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观念转变较快,或多或少地在课堂教学上尝试新课程,如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建立学生“档案袋”等,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推进新课程困难较大,甚至在农牧区至今尚存在一定数量的民族中小学教师未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不了解新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基本上沿袭的是传统的目标教学模式。一部分参加过新课程改革培训的教师,通过听他们的公开课,感到他们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改进,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对新课程改革表现出较多不适应,教学观念转变困难。有的教师只是流于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使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形式,但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自2005年算起,新疆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培训工作开展近五年了,但从培训的实施效果来看,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培训工作任重道远。基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农牧区民族中小学新课程培训工作做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