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炼字炼句练案
炼字炼句练案
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对“擘”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4.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6.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8.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②,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③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①簦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坂:山坡。③化蝶梦:《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曾梦化蝴蝶。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写了诗人行迹无定、四处漂泊、仆仆道途之久且远的孤苦情状。
B.颔联承首联写诗人行路难,而写农家的贫困,则从侧面表现旅况凄苦。
C.诗的第六句巧妙化用庄周化蝶的典故,抒写诗人自己的迷惘惆怅之感。
D.本诗借景抒怀,描写浓墨重彩,层次清晰,流转自然,颇具晚唐风味。
10.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蒲津河亭
唐彦谦
宿雨清秋霁景澄,广亭高树向晨兴。
烟横博望乘槎水①,日上文王避雨陵②。
孤棹夷犹期独往,曲阑愁绝每长凭。
思乡怀古多伤别,况此哀吟意不胜。
[注]①槎水,传说汉武帝曾令张骞(后封博望侯)寻查黄河源。张骞乘槎顺河直达天河。②避雨陵,指殽山北陵。殽山中间有古道,其两侧高山相嵚,传说周文王曾在此避雨。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早晨起床后看到雨收天霁、庭广树高,衬托出诗人郁闷的心情。
B.“孤掉夷犹期独往”,虽有迟疑,但孤舟尚且期望独往,表达了诗人内心思乡怀古的无限苦闷。
C.“况此哀吟”,表达了诗人在思乡、怀古、伤别之外,面对清秋又生出悲情。
D.全诗前实后虚,前四句叙河亭临览所见之景,后四句述临览所生之情。
12.“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一联多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练字炼句诗
参考答案
1、 B
2、“擘”,动词,掰开。诗中说飞泉“擘开苍峡”涌出,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夸张手法。苍峡两壁分开而立,乃是静景,着一“擘”字,好像是山泉奋力掰开两壁才得以涌出,凸显出山泉雷霆万
钧之势。(赏析拟人手法也可)
【详解】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分析错误,诗句“不道云从底处来”,明确地说出了诗人悟出的道理:人们只会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飞来这个根底,因之悟出个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故选B。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擘开苍峡吼奔雷”“擘”,动词,掰开。诗中说飞泉“擘开苍峡”涌出,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水在出山之时,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澌流向前,勇猛地冲击阻挡它的山峡,终于以雷霆万钧的威势,腾吼激撞,
从崇山峻岭中把苍崖巨峡擘开,取得斗争的胜利,从而使“万斛飞泉”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形成波澜浩瀚的壮观。
3.A
4.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 项,“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说法错误,应为“正面描写离别的哀痛”。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