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的句⼦⼤全
对仗的句⼦⼤全篇⼀:对仗说
格律诗四⼤要素,句式、平仄、⽤韵、对仗。其中句式、平仄、⽤韵都有规定,也有规律,严格执⾏,熟能⽣巧即可,唯独对仗,只是要求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要求不等于必须,实际运⽤亦常见灵活使⽤,⾄于对得如何,全凭作者⾃⼰掌握,也没有个标准可检测,所以不好掌握。对仗要求看似宽,实则极有讲究,要对得⼯整,对的灵动,实⾮易事。是对仗,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表达相对应的或相近或相反意思的⼀种修辞⽅法。古代的骈体⽂和赋,现代的⼀些格⾔、短语为加强语⽓,⽂体机构漂亮都⽤对偶句。对仗是格律诗词和楹联特有的除了具有对偶特点外还讲究平仄交替、讲究词性词相对的⼀种特殊的句式。凡是对仗的必定是对偶的,对偶的就不⼀定是对仗的。
⼀⾸好的格律诗,⽤活⽤好对仗⾄关重要,⽤好了,整⾸诗灵动传神,特别是律诗,中两联对仗⼯整,诗整体就稳重,传神,反之诗就显呆板或晦涩。许多传世名作往往是对仗⽤的极其⼯整巧妙。为便于诗词好者有个参考,熟悉对仗使⽤的⼀般规律,试将唐宋⼀些名家作品中的对仗例句,梳理分析之,⼀起探讨、。
(⼀)律诗对仗句的⼀般要求。
⼀、律诗每两句为⼀联,依次叫⾸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当然是⼀般⽽⾔的,在唐宋诗⾥也有颔联不对仗的,但这是特例,不等于通则。甚⾄还有颈联不对仗的,更是凤⽑麟⾓,不能作为我们现在学写诗的借⼝。我们⼤多是诗词爱好者,还没到⼤师级别,就如书法,正楷还没练好,就舞草书了,怎能写好呢,故特例我们还是不学为好,⽼⽼实实按规矩办。
⼆、对仗的两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要相同。这个词性相同,不仅仅是按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介词(虚词)相对,还要分清以上各类词的结构,是并列结构,还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还是主谓结构,还是补语结构,或者是连绵词等等。下⽤杜甫《秋兴⼋⾸》之⼀来分析作范。
⽟露凋伤枫树林,仄仄平平平仄平,巫⼭巫峡⽓萧森。平平平仄仄平平。
江间波浪兼天涌,平平平仄平平仄,塞上风云接地阴。仄仄平平仄仄平,
丛菊两开他⽇泪,平仄仄平平仄仄,孤⾈⼀系故园⼼。平平仄仄仄平平。
寒⾐处处催⼑尺,平平仄仄平平仄,⽩帝城⾼急暮砧。仄仄平平仄仄平。
请看颔联:江间对塞上,都是名词加⽅位词结合的主谓结构名词。波浪对风云,都是名词加名词结合的并列结构名词。兼和接,都是副词做动词⽤,在两句⾥都起动词作⽤。天涌对地阴,天地名词对,
涌和阴都是形容词当动词,组成主谓结构的形容词,作整个句⼦的宾语。这⼀联对仗天⾐⽆缝,⾮常巧妙。再看颈联。丛菊对孤⾈,都是量词和名词结合的偏正结构名词。两开对⼀系,都是数量词加动词的偏正结构动词。他⽇对故园,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形容词。说明⼀下,他字在这⾥是代词,作形容词⽤,不是名词,⽤来修饰名词⽇的。最后的泪和⼼,都是⼈⾝体有关的名词。整个颈联对仗也是天⾐⽆缝。从杜甫这⾸诗可以看出,古⼈写律诗的对仗句,对词性和词的结构掌握是⼗分精当的。所以判断好词性,相对⼯整,这也是写好律诗的基本功。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古⼈对连绵词在对仗⾥的运⽤⾮常严格,初学者往往会不注意连绵词的对仗。譬如:王维《⼭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寂寞对苍茫都是双声连绵词;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其中的容易和商量都是双声连绵词;苏东坡的:席上代⼈赠别三⾸之⼆: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那知昨夜⾹闺⾥,更有偷啼暗别⼈。其中第⼀联的麒
麟和翡翠都是双声连绵词。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前⼀句⽤了连绵词,你后⾯句不⽤连绵词,基本上没法对⼯整了。这是牵涉到⼀个对词性的把握问题,要熟悉哪些是连绵词,哪些是双声词。抑或有些⼈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此特强调下。
三、对仗句的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平仄要对⽴。同样看上⾯杜甫的《秋兴⼋⾸》之⼀,其中对仗句全部是平仄错位的,所谓的平仄交替,当然这也是律诗的基本平仄要求。这⾥也不多说了。
(⼆)律诗对仗的活⽤
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家都知道,这是要求,然后⾸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但并没有规定说不可以⽤对仗句,借⽤法律⽤语就是,法⽆禁⽌即可⾏,所以,律诗的⾸联和尾联可以⽤对仗句。⽽且⽤好了,诗特别有味道。
⼀、⾸联对仗
杜甫《九⽉蓝⽥崔⽒庄》⽼去悲秋强⾃宽,兴来今⽇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为正冠。蓝⽔远从千涧落,⽟⼭⾼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孟浩然《寻陈逸⼈故居》⼈事⼀朝尽,荒芜三径休。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池⽔犹含墨,风云已落秋。今宵泉壑⾥,何处觅藏⾈。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丘常欲卧,三径苦⽆资。北上⾮吾愿,东林怀我师。黄⾦然桂尽,壮志逐年衰。⽇⼣凉风⾄,闻蝉但益悲。 王维《⼭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鹤巢松树遍,⼈访筚门稀。绿⽵含新粉,红莲落故⾐。渡头灯⽕起,处处采菱归。王维《送崔兴宗》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河净,天长云数微。⽅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有⽆中。郡⾢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留醉与⼭翁。⼆、尾联对仗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却看妻⼦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四联全对仗
王维《送崔兴宗》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河净,天长云数微。⽅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擒⽩马将,连破黒雕城。忽见刍灵苦,徒闻⽵使荣。空留左⽒传,谁继⼘商名。 陆游《醉书》半年愁病剧,⼀喜凉新。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我亦轻余⼦,君当恕罪⼈。
唐宋⼈律诗总的来看,⾸联对仗的情况⽐较多,⽽尾联对仗的则很少。这也⾜以证明,律诗的⾸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但可以⽤对仗。按诗的内容需要和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三)绝句的对仗
绝句,截句也。元朝范德机《岘镛说诗》中所说:“绝句,盖截律诗之半,或⾸尾两联,或前半⾸,
或截中⼆联⽽成,所以绝句⼜称为截句。”意思是绝句是在律诗中截⼀段⽽成的。当然截句也必须截得平仄合律,所以是两联⼀截的。按律诗的⾸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四联,可以截成四种⽅式:⾸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联+尾联。于是我们发现,⾸联+颔联的式⼦,那么绝句第⼆联要对仗;如果是颔联+颈联式⼦,那么两联都要对仗;如果是颈联+尾联的式⼦,那么第⼀联要对仗,只有最后⼀种句式,⾸联+加尾联的式⼦,没有规定⼀定要对仗。现代⼈的绝句⼤多数是这种句式,因为⼤多是没有想到要去⽤对仗句。这是种不经意地疏忽,或者是习惯性疏忽。其实绝句中⽤好的对仗是⾮常漂亮的。 譬如:杜甫:绝句四⾸之⼆: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联全对仗,是⼯对的楷模。王之涣《登鹳雀楼》⽩⽇依⼭尽,黄河⼊海流。欲穷千⾥⽬,更上⼀层楼。⼆联全对仗,20个字成千古绝唱。2015年陕西宝鸡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年全国征诗⼤赛,我发了⼀⾸《⽇寇轰炸宝鸡遗址凭吊》西府海棠⾹故国,雍城旧燕说当年。欢歌勿忘腥风⽇,堞厚还需万众坚。获得了⼆等奖。其实这诗并不算好,是我从⼀⾸律诗中截了两联,稍微改了下去应付的。我估计,因为我的绝句第⼀联是对仗句,碰巧被评委看见了,所以运⽓好被选上了,获得了等级奖。由此可见,绝句⽤好对仗,其诗必将更精彩。下⾯把唐宋名家有对仗的三种截句格式,分类整理出来,⼀起来欣赏下。
⼀、⾸联+颔联,第⼆联对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
细开。《喜闻盗贼总退⼝号五⾸之⼀》萧关陇⽔⼊官军,青海黄河卷寒云。北极转愁龙虎⽓,西戎休纵⽝⽺。《绝句漫兴九⾸之三⾸》(⼀)眼见客愁愁不醒,⽆赖春⾊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三)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流。(五)懒慢⽆堪不出村,呼⼉⽇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春风野外昏。
李⽩《九⽇龙⼭饮》九⽇龙⼭饮,黄花笑逐⾂。醉看风落帽,舞爱⽉留⼈。《赠段七娘》罗袜凌波⽣⽹尘,那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红妆恼杀⼈。《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三》德阳春树似新丰,⾏⼈新都若就宫。柳⾊未绕秦地绿,花光不改上林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泊烟渚,⽇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近⼈。
王安⽯,《书湖阴先⽣壁》茅檐长扫静⽆苔,花⽊成畦⼿⾃栽。⼀⽔护⽥将绿绕,两⼭排闼送青来。
苏东坡《陌上花三⾸其⼀》陌上花开蝴蝶飞,江⼭犹是昔⼈⾮。遗民⼏度垂垂⽼,游⼥长歌缓缓归。《次荆公韵四⾸之⼀》青李扶疏禽⾃来,清真逸少⼿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鹅黄也⽃开。
⼆、颔联+颈联,两联对仗。
杜甫《戏作寄上汉中王⼆⾸之⼀》谢安⾈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杳杳东⼭携妓去,泠泠修⽵待王归。《绝句四⾸之⼀》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吃,松⾼拟对阮⽣论。《
绝句四⾸之⼆》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夔州歌⼗绝句之⼆》⽩帝夔州各异域,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绝句漫兴九⾸之六》糁径杨花铺⽩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李⽩《秋浦歌》醉上⼭公马,寒歌宁戚⽜。空吟⽩⽯栏,泪满⿊貂裘。《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叫⼀回肠⼀断,三春三⽉忆三巴。
⾼适《封丘作》州县才难适,云⼭道欲穷。揣摩惭黠吏,棲隐谢愚公。
苏东坡《陌上花三⾸之三》⽣前富贵草头露,⾝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优歌缓缓妾回家。
三、颈联+尾联,第⼀联对仗。
杜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凭韦少府班觅松树⼦》落落出⾮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栽。
李⽩《陪族叔刑部伺郎晔及中书贾舍⼈⾄洞庭五⾸之四》洞庭湖西秋⽉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纻,不知霜露⼊秋⾐。《永王东巡诗⼀⾸之三》雷⿎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遥看五⾊光。
张祜《何满⼦》故国三千⾥,深宫⼆⼗年。⼀声何满⼦,双泪落君前。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
⾥,南望王师⼜⼀年。
苏东坡《李⾏中醉眠亭三⾸之⼀》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得天全。从教世路风波恶,贺监偏⼯⽔底眠。《披锦亭》烟红露绿晓风⾹,燕舞莺啼春⽇长。谁道使君贫且⽼,绣屏锦帐咽笙簧。《送蜀⼈张师厚赴殿试⼆⾸之⼆》云龙⼭下试春⾐,放鹤亭前送落晖。⼀⾊杏花三⼗⾥,新郎君去马如飞。
四、⾸联+尾联,此式最常⽤多见,今⼈也⼤多这么写,⼤家熟悉,故不列举。
按上⾯好多的例⼦来看,我也只是随⼿选的⼀点⽽已,总之证明:绝句没有规定要⽤对仗句,但对仗是可以⽤的,唐宋⼤家⽤得也很多,传世经典绝句许多是⽤对仗句的。
(四)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样。词的对仗,根据词的要求和特⾊,有些象散⽂的对偶,不避重字,不拘平仄,也有同韵相对。这些在律诗的对仗⾥⾯是不可以的。
1、同字相对不避重字。吴⽂英《⼀剪梅》春到⼀分,花瘦⼀分。才下眉头,却上⼼头。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2、不拘平仄。李⼦仪《⼘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3、同韵相对。如:堂⾩远,江桥晚。(上⽚) 旗影转,鼙声断。(下⽚)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泛⼜灵活。说⼴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般可对仗,凡⼀字领后⾯的四个四字句,⼀般也都可对仗,⽽且普通对、扇⾯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也可以不对仗,对仗⽅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那么怎么来确定词在哪⾥需要对仗,哪⾥不需要对仗。
⼀、两句字数相等,成⼀联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对仗。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苏轼《⽔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晏殊《踏莎⾏》翠叶藏莺,朱帘隔燕。陆游《钗头凤》⼀怀愁绪,⼏年离索。欧阳修《⽣查⼦》⽉上柳梢头,⼈约黄昏后。晏⼏道《临江仙》落花⼈独⽴,微⾬燕双飞。⾟弃疾《西江⽉》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晏如《浣溪沙》⽆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种出句起⾸加⼀字⾖的对仗,叫衬⾖对。吴⽂英《⾼阳台》正⼗分皓⽉,⼀半春光。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荷花。周邦彦《兰陵王》⼜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当然并不是所有两句字数相等成⼀联时都要对仗,⽽且⼀般词谱也不标明是否对仗。后⼈填词⽤对仗,⼤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根据词的意境,该对仗的地⽅就对,没有好的对仗句,索性就不对。
⼆、少量词牌,基本都⽤对仗句,就约定成俗需要对仗了。⼤致有:鹧鸪天、西江⽉、忆江南、浣溪沙、⼀剪梅、沁园春、满江红、⽔龙吟等等。⾟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寒林点暮鸦。⼭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家。城中桃李愁风⾬,春在村头荠菜花。柳永《西江⽉》凤额绣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醪。不成⾬暮与云朝。⼜是韶光过了。苏轼《西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骢骄,我欲眠醉芳草。可惜⼀溪风⽉,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声春晓。晏珠《浣溪沙》⼀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旧亭台。⼣阳西下⼏时回?⽆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园⾹径独徘徊。岳飞《满江红》三⼗功名尘与⼟,⼋千⾥路云和⽉。苏轼《⽔龙吟》春⾊三分,⼆分尘⼟,⼀分流⽔。
虽然这些词牌原则上约定俗成要对仗,但有时也⾃由,也可以不对仗,或者对仗⼀⽚,另⼀⽚就不对了。。韦庄《浣溪沙》惆怅梦⾥⼭⽉斜,孤灯照壁背红纱,⼩楼⾼阁谢娘家,暗想⽟容何所似,⼀枝春雪冻梅花,满⾝⾹雾簇朝霞。苏轼《浣溪沙》⼭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泥。萧萧暮⾬⼦规啼。谁道⼈⽣⽆再少?门前流⽔尚能西。休将⽩发唱黄鸡。
三、如何把握词的对仗,⼤致有三。
其⼀,两句字数相同成⼀联特别在词两⽚开头的地⽅,⼀般⽤对仗。晏殊《踏莎⾏》细草愁烟,幽花
怯露……带缓罗⾐,⾹残蕙炷……”⾟弃疾《西江⽉》明⽉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
其⼆,有的地⽅,上句除了开头有个⼀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句字数相同,往往也⽤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句法,⽓势颇盛。柳永《⼋声⽢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秦观《⼋六⼦》那堪⽚⽚飞花弄晚,蒙蒙残⾬笼晴。⾟弃疾《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其三,词中还出现了⾮常有趣的对仗⽅式,常见的有⿍⾜对和扇⾯对。所谓⿍⾜对,系指三句连对。温庭筠《酒泉⼦》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秦观《⾏⾹⼦》有桃花红,李花⽩,菜花黄......正莺⼉啼,燕⼉舞,蝶⼉忙。⾟弃疾《⽔调歌头》⼀⽔西来,千丈晴虹,⼗⾥翠屏。扇⾯对,就是隔句相对。⾟弃疾《沁园春》要⼩⾈⾏钓,先应种柳;疏篱护⽵,莫碍观梅。......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暮送朝迎。柳永《⽟蝴蝶》⽔风轻、蘋花渐⽼,⽉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五)楹联的对仗。
下⾯来说说楹联的对仗。楹联⼈说是诗词派⽣出来的⼀种⽂体,或者说楹联来源是诗词。从时间上似乎可以印证这个说法。最早的楹联⼀般来说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于唐五代后蜀主孟昶之⼿,
那可是在中国古典律诗最兴盛的年代,能与诗没有关系吗。再说律诗和楹联有许多相同的地⽅,⽽最相近的就是对仗。
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必须对仗,对联对联就是要上下两联相对。楹联最基本规则是讲究平仄的,平仄交替,其中的平仄关系类似诗词。其实平仄就是中国⽂字特有的⼀种韵味,有了平仄讲究,朗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对联是给⼈读的,⽽且⼀贴上去或挂上去,少则⼏天,多则⼏百年⼈⼈在读,那必须要讲平仄,才耐读,才读上去才朗朗上⼝。还有,句中不管怎么平仄,到最后,上联必须仄声结尾,下联必须平声结尾。就像格律诗中间的颔联或者颈联。所以我们到外⾯看对联是不是挂错了或写错了,第⼀就看最后两个字。楹联句⼦长短不限。楹联最短的有⼀字联,譬
如墨;泉,别看⼀字联规矩照样有,第⼀上仄下平,第⼆看对仗,墨字上⾯是个⿊字,泉字上⾯是个⽩字,相对的两种颜⾊,墨字下⾯是⼟,泉字下⾯是⽔字,五⾏中相对相克的两个字,所以这种也是神来之笔。长的据说有千字以上的,昆明滇池边的⼤观楼,我去看过,那副对联是单边180个字。
楹联和律诗的对仗总体是相同的,但也有区别,律诗⾥对仗句⼀般要求颌联和颈联,⽽楹联的对仗是⼀对到底。整个楹联必须全部对仗。还有我从另⼀个⾓度考虑,有两个性质上的区别。
⼀、诗词中的对仗句,是整个诗词中的.⼀个部分,⽽楹联的对仗是整个楹联,也就是说,诗词⾥的对仗句只是说了诗词的部分内容,⽽两句楹联通体是对仗的,不管长短,说的是⼀个完整的内容。诗
词⾥的对仗句,有的是可以拿出来当楹联⽤,但⼤部分还是要结合整个诗词来理解意思才会意思更明了。作者: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陵王⽓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降幡出⽯头。⼈世⼏回伤往事,⼭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故垒萧萧芦荻秋。其中的:千寻铁锁沉江底,⼀⽚降幡出⽯头。对得⾮常⼯整,但拿出来做对联,倘不知道有这⾸诗前后句,那么读了是不是会丈⼆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整个诗⾥两联全部对仗得⾮常⼯整,但作为对联,单独抽⼀联出来,意思就不完整了。⽽对联就不同了,⼀副对联就是⼀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它⽂字来补充或说明了。譬如我以前写过⼀副⾃题联:浮⽣沦落裁诗⾥,抱负羁留举善中。⼏乎把我⼀⽣,特别是后半⽣总结了进去,意思已经⽐较完整了。后来我想放到律诗⾥,动了很多脑⼦,才凑成⼀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对联本⾝就是⼀个完整的意思,再添上下联总感觉多余了。譬如⽆锡的盲⼈楹联家蒋东永先⽣的⼀副楹
对仗的句⼦⼤全篇⼆: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对仗,也就是对偶。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诗词中⽤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在近体诗产⽣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且是格律上的规定。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对仗的。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形成对仗。这是对仗的⼀般形式。如孟浩然的《过故⼈庄》:
故⼈具鸡⿉,邀我⾄⽥家。
绿树村边合,青⼭郭外斜。
开轩⾯场圃,把酒活桑⿇。
待到重阳⽇,还来就菊花。
这⾸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 "⼭","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这⾸诗的第⼀、⼆句和第七、⼋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两句相对的情况,⼤致是这样。
下⾯,迸⼀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
(⼀)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致,⼜不同,⼤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了现代汉语的)。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作对仗。
(1)名词类。如"⽇"、"⽉"、"⼭"、"川"、"宫"、"室"."笔"、"墨"、"诗"、"书"、"⾝"、"⼼"、"花"、"鸟"等。⽤作对仗的例⼦,有"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居易《钱塘湖春⾏》,其中的 "花"对 "草","⼈"对 "马","眼"对 "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表⽰⼈名、地名的专有名词,⾃成⼀类。⽤⼈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有"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 "宗泽"对"岳飞",⼈名对⼈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暗夭"(李⽩《⾏路难》,其中的 "黄河"队"太⾏",河⼭名对河⼭名;"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 "宝钗楼"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3)⽅位词类。表⽰⽅位的⼀些字词,⾃成⼀类。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等。⽤作对仗的例⼦,有 "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弃疾《西江⽉》),"外"对 "前"。
(4)数词类。表⽰数⽬的-些字词,⾃成⼀类。如"⼀"、"⼆"、"五"、"⼗"、"双"、"两"、"孤"、"半"、"独"
、"众"、"百"、"千"、"万"等。⽤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七⼋个星天外,两三点⾬⼭前","七⼋"对"两三"。
(5)代名词类。如"吾"、"余"、"汝"、"尔"、"他"、"谁"、"君"、"⼦"等。⽤作对仗的例⼦,有 "满地芦花和我⽼,旧家燕⼦傍谁飞"(⽂天祥《⾦陵驿》),"我"对"谁"。
(6)形容词类。如 "轻"、"重"、"疏"、"密"、"明"、"暗"、"美"、"丑"、"贫"、"富"等。⽤作对仗的例⼦,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疾"(敏锐)对 "轻"。 "
(7)颜⾊词类。表⽰颜⾊的⼀些字词,⾃成⼀类。如"红"、"⾚"·"朱"、"丹"。"⽩"、"素"、"⿊"、"⽞"、"青,、"苍"、"翠,"绿"、"黄"等。⽤作对仗的例⼦,有"⼀⽔护⽥将绿绕,两⼭排闼送青来"(王安⽯《书湖阴先⽣壁》),"绿"对"青"。再如"⾦"、"银"、"⽟"、"粉"等,有时也作颜⾊词⽤,代表"黄"、"⽩"等。
(8)动词类。如"看"、"读"、"耕"、"织","爱"、"恨"、"⾏"、"归"、"飞"、"鸣"等。⽤作对仗的例⼦,有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郑思肖《德佑⼆年岁旦》),"读"对"报"。有时,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也被看作同类。⽤作对仗的例⼦,有"满地芦花和我⽼,旧家燕⼦傍谁飞"(⽂天祥《⾦陵驿》),其中的"⽼"对 "飞",形容词对不及物动词。
(9)副词类。从虚词类分出,⾃成⼀类。如"将"、"已"、"忽"、"渐"、"皆"、"俱"、"频"、"屡"、"只"、"但"、"⼜"、"复"、"更"、"都"、"不"等。⽤作对仗的例⼦,有。野⽕烧不尽,春风吹⼜⽣"(⽩居易《古原草送别》),"不"对 "⼜"。
(10)虚词类。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如 "与"、"同"、"⽽"、"则"、"于"、"为"等。⽤作对仗的例⼦,有 "渐与⾻⾁近,转于童仆亲"(崔涂《除夜有作》),其中的"与"对 "于",介词对介词。
(11)连⽤字类。经常连在⼀起⽤的两个字为连⽤字,分同义和反义的两种。同义的连⽤字,如 "⾻⾁"、"宾客"、"兵马"、"⼲⼽"、"星⽃"、"风尘"、"少壮"."⽼病"、"战伐"等。⽤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 "渐与⾻⾁近,转于童仆亲","⾻⾁"对 "童仆"。⼜如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战伐"对 "渔樵"。反义的连⽤字,如"天地"、"今古"、"前后"、"表⾥"、"浮沉"."兴亡"、"有⽆"、"往来"等。⽤作对仗的例⼦,有 "江流天地外,⼭⾊有⽆中"(王维,《汉江临眺》),"天地"对"有⽆"。同义的连⽤字和反义的连⽤字,也可形成对仗。这样的例⼦,有 "⼭河破碎风飘絮,⾝世浮沉⾬打萍"(⽂天祥《过零丁洋》),其中的 "破碎"对 "浮沉",同义连⽤字对反义连⽤字。
(12)连绵字类。连绵字与连⽤字不同,连⽤字实际上是两个单⾳词运⽤,⽽连绵字是⼀个双⾳字。名词性的连绵字,如"苜蓿"、"葡萄"、"芙蓉","鹦鹉"、"鸳鸯"、"蟋蟀"等。⽤作对仗的例⼦,有"惊风乱飐芙蓉⽔,密⾬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芙蓉"对"薜荔"。另外,还有形容词性的联绵字,
"磅礴"、"依稀"等,动词性的联绵字,如 "踌躇"等。⼀般地,名词性的、形容词性的、动词性的,各⾃相对。
(13)重叠字类。如 "悠悠"、"萧萧"、"茫茫"、"密密"、"历历"·"滚滚"、"粒粒"、"年年"等。⽤作对仗的例⼦,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历历'对"萋萋"。
以上⼗三类,还不能包括所有的⽤于对仗的词性划分。外,还有双声字类、叠韵字类等。双
声字和叠韵字,有的⼜同时是连⽤字或连绵字。如"⽥园寥落⼲⼽后,⾻⾁流离道路中"(⽩居易《⾃河南经乱》),其中的 "寥落"对"流离"是双声字对双声字。⼜如"但愿暂成⼈缱绻,不妨常任⽉朦胧"朱淑真《元夜》)。其中的"缱绻"对"朦胧",是叠韵字对叠韵字
名词类所属的字词很多,所以,⼜可划分为若⼲⼩类。
(1)天⽂类。如"天"、"⽇"、"⽉"·"星"、"风"、"云"、"⾬""雪"、"⽓"、"烟"、"阴"、"阳"、"⽕"、"照&
quot;等。
(2)时令类。如"年"、"⽉"、"⽇"、"时"、"春"、"夏"·"秋"、"冬"、"昼"、"夜"、"朝"、"⼣"等。
(3) ⼲⽀类。⾃成⼀类,⼀般不与别类相对。如"甲"、"⼄"、"丙"、"T"、"⼦"、"丑"、"寅"、"卯"等。
(4)地理类。如"地"、"路"、"⼭"、"川"、"峰"、"岭"·"浪"。"涛"、"国"、"城"、"京"、"郊"、"⽥"、"家"等。
;5)宫室类。如 "宫。、"室"·"房"、 "屋"、 "楼"、"台"、"亭"、"阁"、"门"、"窗"、"阶"、"壁"等。
(6)器物类。如 "车"、"⾈"、"床"、 "席"、 "⼲"、"⼽"、"旗"、"⿎"、"灯"·"镜"、"杯"、"盘"等。
(7)⾐饰类。如 "农"、"裙","⼱"、 "冠"、 "簪"、"钗"、"盔"、"甲"等。
(8)饮⾷类。如 "酒"、茶"、"饭"、 "饼"、。药"、"丹"、"蜜","餐"等。
(9)形体类。如 "⾝"、"⾸"、"⼿"、 "⾜"、"⼼"、"胸"、"⽿"·"⽬"、"⾳"、"容", "声"、"⾊"、 "蹄"、"⽖"、"⾓"、"⽻"等。
(10)⼈伦类。如 "⽗"、"母"、"兄"、"弟"。"君"、"⾂"、"将","相"、"农"、"渔"、 "⼠"、"兵"等。
(l1)⼈事类。如 "道"、"德","情"、 "志"、 "才"、"⼒"、"功"、"名"、"恩"、"怨"、 "歌"、 "舞"等。
(12)⽂事类。如 "诗"、"书"、"章"、 "句"、 "⽂"、"图","典"、"藉"、。笔"、 "墨"、 "纸"、"砚"等。
(l3) 鸟兽⾍鱼类。如 "鸟"、"兽"、"⾍、"、 "鱼"、"鸿"、"雀"、"⽝"、"虎","蝶"、"蝉"、"虾"、"蟹"等。
(14)草⽊花果类。如 "草"。 "⽊"、 "花"、 "果"、"⽲"、"麦"、"杨"、"柳"、"菊"、"荷"、"
枝"、"叶"等。
对仗,如果要求严格,就应是同类字词相对。如形容词类对形容词类,颜⾊词类对颜⾊词类,动词类对动词类,副词类对副词类等。这种对仗,是严对,通常称为⼯对。名词类相对,必须是同⼀⼩类相对,才算是⼯对。如天⽂类对天⽂类,⼈事类对⼈事类等。⼯对的例⼦,有 "柳条绿⽇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 (⽩居易:《酬李⼗⼆》),"柳"对"梨""条"(枝)对 "叶",是草⽊花果类相对,"绿"对 "红"是颜⾊词类相对,"⽇"对 "时",是时令类相对,"君"对 "我",是代名词类相对,"相"对 "始"是副词类相对,"忆"对"知",是动词类相对。如果放宽⼀点,也可⽤邻类字词相对,这种对仗,称为邻对。如名词类中的天⽂类对地理类,器物类对⾐饰类,等等。如果再放宽点,相对的两句,其中的字词,有的相对,有的不甚相对,这种对仗,称为宽对。
(⼆)在两句相对时,除了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外,还要求相同两句的句⼦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对的两句,句⼦组成情况是相同的。如林逋《梅花》中的 "疏影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两句的句⼦组成情况就是相同的。"疏"对"暗",定语对定语;"影"(梅花的影⼦),对 "⾹"(梅花的⾹味),主语对主语,"横斜"对 "浮动",谓语对谓语;"⽔清浅"对"⽉黄昏",补语对补语。⼜都存在着省略和倒装,原应是"在清浅的⽔⾯上"和 "在黄昏的⽉⾊中"。不仅句⼦成分相同,⽽且各句⼦成分的所处位置也相同。
当然,这仅是句⼦组成情况相同的⼀个例⼦。句⼦组成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两句相同或相近的例⼦,是举不胜举的。对仗的两条基本要求,以前⼀条为主。只注意词性相同或相近,⽽不管句⼦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与否,这样的对仗也是不少的。
对仗的句⼦⼤全篇三: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字对、虚字句对、流⽔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对(隔句对)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对、⼯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定道理但不全⾯。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练习、运⽤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
对仗的讲究,古⼈总结出许多类格。《⽂⼼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对、事对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正名对,天地⽇⽉是也;⼆⽈同类对,花叶草萧赫赫是也;四⽈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双拟对,这种对仗类格⽇渐增加,《⽂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诗格》的三种对,合⽽为⼆⼗九种对。前⼈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下:
⼀、⽤字对仗法
1、正名对,⼜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下句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物⽐拟另⼀物,即“⽐、兴”的“⽐”。如:
议⽉眉欺⽉,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字,中间隔以“眉欺”⼆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颊胜”⼆字。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的意义。⽽上下两联,⽤了两个⽐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时时龙⼀吟。
像这样⼀⽂再读,⼆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且上下
像:奇琴、精酒;妍⽉、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思;对
5、叠韵对
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个⼼。
“放畅”⼆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对。
6、同类对
同类对是⽤字对仗的⼀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师教学⽣的启蒙书,如《声律启的“天对地,⾬对风,⼤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
异类对是⽤字对仗法的⼀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
⼈世⼏回伤往事,⼭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
8、借对
借⾳
甲字的发⾳跟⼄字的发⾳相同,诗中⽤甲字,借同⾳的⼄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李商隐《锦瑟》)
厨⼈具鸡⿉,稚⼦摘杨梅。(孟浩然《裴司⼠见访》)
马骄珠汗落,胡舞⽩蹄斜。(杜甫《秦州杂诗》)
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相对。
借义
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段来达到对仗⼯整的⽬的。借义是利⽤词的多义性,通过⼀个词构成对仗,但诗⾥所⽤的并不是这⼀种意义,⽽是另⼀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
借债寻常⾏处有,⼈⽣七⼗古来稀。
“寻常”⼀词具有多种含义,⼀为“平常”,⼀是“⼋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般的副词常来对数词 “七⼗”,⽤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的含义,⽽诗中⽤的却是它副词⽅⾯
9、掉字对
掉字对是⽤字对仗的⼀种,就是⼀句中连⽤相同的字,⽽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易流于⽂字游戏。如: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云。
鸟去鸟来⼭⾊⾥,⼈歌⼈哭⽔声中。
10、⾃成对
⾃成对是⽤字对仗的⼀种,就是⼀联的⼀⽐之中,同类名词⾃相对仗,⼜叫“就句对”、⼈在⼯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对,简称“⾃成对”。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对,“东”、“南”⾃对;下联中的“乾”、“坤”⾃对,“⽇”、“夜”⾃对
11、交股对
交股对是⽤字对仗法的⼀种,就是⽤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琢句对仗法
12、实句对
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种,就是上下联都不⽤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涩。
【对仗的句⼦⼤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