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参与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运动参与必须以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运动兴趣为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采取扎实的措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一、营造和谐情境 培养参与意识
所谓教学情境,简单地说,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课程标准》指出,“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旨在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强化和巩固他们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首先就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体育活动。
如在投掷教学中进行学生分组时,我们应抛弃传统的随机分组的做法,而分设“拔尖组”和“普通组”,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报名。这样做,既能使那些体能强、技术好的学生在“拔尖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强强对话”,获得更好的发展,又能让那些体能、技术都一般的学生在“普通组”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努力,同样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避免了随机分组所带来的“‘优生’嫌不过瘾”、“‘差生’羞于表现”的弊端。实践表明,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发挥的课堂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二、把握心理特点 优化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情况予以适时改进,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但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课比一般课程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应更多地运用示范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人执教过这样一个二年级班级,孩子们进取心很强,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这给课堂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准备,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环节。由于这个游戏生动有趣、惊险刺激,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场面非常热烈。在游戏的基础上,我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了及时评点,既表扬了合作意识强、活动表现好的学生,也提醒了协作意识不够、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并对他们提出了希望。这样做,初步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课堂组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正面引导 激励学生进步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位学生的体育学习潜力和调动他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在同一项目中,不同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在不同的项目中,同一学生也会表现出各自的优势或劣势。所以,坚持正面引导原则,一方面,教师要为不同学力的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跳一跳 够得到”,并在他们达成目标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强项中充分展示自我,并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帮助他们实现学习兴趣由强项向弱项的迁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年级的小强反应快、爆发力强,跑步的节奏感和耐力也很好,所以径赛成绩很不错。但由于投掷的速度、力量及身体协调性不够,每次练习投掷,他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干脆请病假逃避。为了帮助他克服逃避心理,增强学习信心,在径赛教学中,我常请他为大家示范起跑和冲刺动作。渐渐地,小强从中获得了自信。我又他进行谈话,肯定了他的径赛成绩和运动天赋,同时鼓励他要加强投掷项目的训练,并相信他一定能取得进步。他羞涩地笑了,向我表达了自己今后一定努力的决心。此后,在练习投掷项目的时候,他不再逃避、不再偷懒了,运动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强化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需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营造和谐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坚持正面引导等多种措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