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之新疆篇》教案
第一节新疆饮食文化面面观
中国名厨制作人:妥建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新疆的美食及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新疆美食简介
三、教学难点:美食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设计
1、导入环节: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请问你对我们新疆饮
食了解多少?
学生各抒己见。
2、新课讲授:
(过渡)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新疆的饮食与我们新疆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饮食文化的起源: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在祖国的西北,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沙漠和戈壁占新疆总面积的40%以上。这里干旱少雨,温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绿洲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4%以上。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蔬菜的品种少,数量少的现象,所以新疆形成了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文化。
在历史上,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很少吃蔬菜,因而菜肴也较少。在
2000年前从汉朝嫁到乌孙国(今伊犁一带)的乌孙公主在一首诗中写道:“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师:提到新疆自然不会缺了肉,那我们来看看美食焦点:
1、烤肉,“喀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放在长形的烤羊肉串炉上烤,然后撒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粉,数分钟即熟。其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不腻不膻,鲜嫩可口。
在新疆无论到哪里都有烤羊肉串。库车有一种“米特尔喀瓦甫”(一米长的羊肉串),这种巨型羊肉串,吃起来才过瘾,吃上2-3串,即可饱肚。
最原始的羊肉串用的钎子是红柳、红柳是耐旱植物、多生长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红柳枝细长而硬、粗细都差不多、通过炉火的烧烤、会散发出一些特有的香味、而且还环保,一些老新疆饭馆一直使用红柳枝做钎子、这些饭馆分布在一些经济不是发达的小地方、只有在这种地方才可以看到红柳钎子、在新疆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的饭馆也可以看到、很受游人的喜爱。
2、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形、、味、鲜集一体,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烤羊腿。
伙食的官员,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
3、烤全羊是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其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熟。现在一些大宾馆里,烤全羊已不用馕坑,而是采用大型电烤箱,一次可烤2-3只,效果甚佳。
4、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和薄皮包子(维语叫"皮特尔曼吐")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两种食品,类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顾客欢迎。有趣的是,当薄皮包子蒸熟揭笼或烤包子从馕坑取出那阵子,厨师常提高嗓门,拉着声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的名厨,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真是誉冠西域。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徕顾客的牌子.烤包子
5、拉条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称,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众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特别是维吾尔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条子别有一番风味。驰名中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6、手抓饭介绍是糕点主食菜谱之一,以羊肉为制作主料,羊肉抓饭的烹饪技巧以焖菜为主,口味属于清香味。羊肉抓饭的特:羊肉入味,胡萝卜和葡萄干软中带甜,米饭浸透各种香味。吃抓饭有一定讲究,传统习馈是,先邀请客人们坐在炕上,当中铺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
客人淋洗净手。待全部客人净手完毕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按2—3人一盘的间隔置放在餐布上,客人们一番谦让后,即用手从盘中抓吃。用手指将米团成小堆后送入口中。抓吃时,务必注意,不得洋洋洒洒。抓饭之名由此而来。但一些家庭招待汉族客人,也有例外,备有小勺。
7、新疆大盘鸡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是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新疆大盘鸡彩鲜艳,有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而且经济实惠,亲朋聚会食用尚家。
大盘鸡泽可与印象派绘画大师的用相媲美,如此灿烂,如此热烈,如此在含蓄中透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奔放。香气自然是绕梁三日不绝,直扑鼻而来,钻入五脏六腑,然后顺着全身各个毛细血管从头到脚做着环游运动。味道呢,鸡鲜嫩爽滑绝不腻口,带着淡淡的啤酒香,又有着够劲的辣椒香,土豆外皮焦脆,中芯入唇即化,绵而甜润,汤汁更是鲜美难抵,此生吃了大盘鸡,夫复何求?
还有无数美食我们不一一介绍了,下面我们回归到主题,介绍一种新疆的糕点——玛仁糖,又名切糕。切糕也让我们新疆人出名了。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玛仁糖》和《切糕王子——阿迪力》,让学生了解玛仁糖和与玛仁糖有关的历史,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切糕 -新疆小吃
“切糕”,一种食品,经常被认为是新疆玛仁糖,其主要由各种坚果仁制成,以糖浆粘合,经过压缩而成。
由于实际重量远大于看起来的重量,加上强迫销售的现象,所以买玛仁糖(误称“切糕”)的人多有被宰的感觉,玛仁糖(误称“切糕”)也因为宰客而闻名。
1 产生背景
核桃仁糖果维吾尔族称之为玛仁糖,某些地方人称之为切糕或者“新疆切糕”。[2]
切糕的历史悠久,早在丝绸之路时期,新疆是国内外商队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很重要的食物补给站。由于商人们都是做的长途旅行,所携带的食物必须要能长久保存且便于携带,而且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C,否则人长途跋涉下来,就会像达伽玛和麦哲伦远洋船队上的水手那样,是会得坏血病而死。而切糕所具备的易保存、易携带和高营养的特点正满足了往返于商道上的人们的需求。[2]
历史传说
关于核桃玛仁糖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两位夫妇,夫老多病,妇相貌丑陋,不能生育。突一夜做梦,梦见一老神仙告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