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hu xiāng ǒu shū
    回乡偶书
    sho xiǎo l jiā lǎo d hu , xiāng yīn w gǎi bn mo cuī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r tng xiāng jin b xiāng sh , xio wn k cng h ch li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腔调没有转变而鬓发却已花白。孩子们观看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解释
    1、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乡音:家乡的腔调。无改:没什么转变。一作"难改'。
    3、少小离家:贺知章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4、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削减,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5、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6、偶书:随便写的诗。
    7、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8、相见:即观看我;
    9、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一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境颇担心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我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转变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我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哀痛,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反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趣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赏析二
    这首诗写自我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来宾,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十分深刻。这首诗写了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转变,一个"客'字刻画了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事实上是抒写了岁月消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实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冗杂的内心世界。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我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我的年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我的容颜,然而乡音照旧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衬托转变了的鬓毛,抒发了自我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趣味味的生活场面。由于
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异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转变,便会浮此刻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能够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述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一般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由.QunZou.Com整理]
    赏析三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光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照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久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亮的对比。那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一样,艺术效果也不一样。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比较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比较,而是语言与鬓发的比较。语言习惯一经构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完善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瞬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定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最终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因此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兴奋参半。 载的拼音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我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哀痛,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反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趣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比较:经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比较,以突出离开家乡时光之长;经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比较,以突出人事转变速度之快;经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比较,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融地凝合在一齐。全诗接受白描手法,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