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语言学分析
利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将《非诚勿扰》作为一个文本、一个文化对象和话语事件,通过对节目本身各种语言要素的分析,主要从人物角、叙事情节、叙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揭示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体系,即关于价值观、婚恋观及女权主义的意指系统, 研究结果将从理论上透视在当今政治、经济体制作用下中国适婚女性婚恋观的变化,出操纵婚恋观变化的幕后推手,为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提供一定的价值支撑。
标签:非诚勿扰;女性话语权;叙事学;婚恋观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赚取了高收视率,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截止到2013年3月23日,该节目已经播出了316期。相亲交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电视相亲类节目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非诚勿扰》的成功不是一个神话,本人将以叙事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法解构《非诚勿扰》的叙事方法,以此透视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
一、《非诚勿扰》叙事语言特点
孟非的女资料及照片《非诚勿扰》的定位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的服务性平台。作为一个叙事文本的《非诚勿扰》,讲述的是当代社会“剩男剩女”们相亲交友的情感故事,不同个体的婚恋观在其中进行碰撞[1]。它符合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人物、有情节、有戏剧冲突,并且通过独特的电视叙述语言——声音和影像传递着文本信息。
(一)角定位:凸显女性话语权的回归
女权主义理论认为,无论是女性的性別,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等,都是社会不公的现实给予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相对男性而言,总是作为“他者”存在,在话语权中处于弱势地位。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并不内在于事物中,它是被构造的,被产生的意指实践,意义是被表征的系统构建出来的,是由信码构建和确定的”[2]。因此,对女性这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由各种文化自身所共享的“信码”决定的,长期以来相对于男性“力量”、“阳光”等形象,女性被赋予“柔弱”、“阴暗”等概念图,一旦这种二元化对立形成,就被约定俗成而不易改变,使女性在社会地位及话语权中处于劣势。而《非诚勿扰》独特的节目设置使女性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尊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