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80年代的春晚,是⼀段改⾰开放的记忆
第⼀届春晚,左起:侯宝林、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不管你看不看春晚,不管近年来每届春晚争议多⼤,每年除⼣后,春晚仍会成为众⼈谈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春晚,不同年龄段的⼈有不同感受。相较于热爱标榜不看春晚的年轻⼈,1980年以前出⽣的⼈,往往对春晚抱有更⼤的热情。
将其全部归为代际差异是不妥当的。对他们⽽⾔,上世纪⼋⼗年代的春晚,乘着思想⽂艺领域解放的⼤潮,开诸多风⽓之先,的确留下了许多令⼈难以磨灭的记忆。
某种意义上说,今天对春晚的挑剔,与当年对春晚的热捧,都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春晚的开幕
迎春晚会⼀直是央视多年的惯例。建国初期,北京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新年联欢会。后因历史原因停办。
1978年2⽉6⽇,中央电视台恢复播出“迎新春⽂艺晚会”,但采⽤的是录播,再加上当时⼤陆的电视机多是机关单位配备,数量相当有限(只有⼀百多万台),78年春晚的影响⼒⾮常有限。
改变出现在央视导演黄⼀鹤接⼿1983年春晚。
在改开初期解放思想的⼤潮下,他决定对春晚做出改⾰,以现场直播,观众互动,电话点播的形式办春晚,将其办为全民欢庆的活动。1983年的春晚,遂成了⼤众印象中的春晚元年。
1983、1984、1985、1986、1990年春晚导演黄⼀鹤
春晚筹备之初,从演员到导演,对于节⽬框架和内容都⼼中没底。旧观念尚在,任何尝试都可能被“上纲上线”,筹备组战战兢兢,摸着⽯头过河。
春晚筹备组成员之⼀的马季说:
晚会⼲脆就突出⼀个“乐”字,欢乐!⼗⼏年了,⽼百姓没怎么乐……咱们春节晚会也别讲太多政治化的词,就是让观众笑痛快了,节⽇过好了,晚会就成功了。
这⼀提议,受到了众⼈的⼀致赞同。
既然“春晚”定调是让⽼百姓乐呵,⼤家不约⽽同地想到了王景愚的《吃鸡》。
该作品创作于1962年,曾经在62年《笑的晚会》上,逗笑周恩来和陈毅,但随后被扣上了“笑⾥藏⼑”的帽⼦,王景愚本⼈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腐朽⽣活作风的代表受到批判。
王景愚在83年春晚表演《吃鸡》
这次春晚⼜要上《吃鸡》,王景愚不敢贸然演出。黄⼀鹤只好向台长汇报,王景愚看到了台长的批⽰,才答应出演。
考虑到直播情况多变,传统主持⼈难胜任,筹备组想到了让相声演员马季和姜昆担任串场主持。
这个决定⽴刻引起轩然⼤波。有⼈说相声演员不庄重,格调不⾼,会让晚会陷于流俗,搞不好还会出问题,马季太俗,姜昆太嫩。
最终,黄⼀鹤顶住压⼒,启⽤了马季、姜昆,⼜安排了话剧演员王景愚和明星刘晓庆搭班。四位主持在节⽬之间插科打诨,形式活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敲定了主持⼈,时间已经是1982年12⽉中旬,接下来是演员。
上世纪80年代,⼤陆的演员,都有各⾃的单位,拿固定⼯资和⼀定的补贴。要演员上春晚,必须先联系该演员的上级单位,说明什么时候,到什么地⽅表演,经过演员单位领导的批准,才能“借⽤”。
以李⾕⼀为例,她是当时全国最⽕的歌星,也是春晚必须争取到的演员。但当时李⾕⼀所在的中央乐团,已经安排她⼤年初⼀在深圳表演,⾯向港澳地区,门票早已售空。
朱时茂李⾕⼀(中),1984
当时深圳没有⾼速公路,没有机场,去深圳必须过两条河和边防安检,如果临时抽调李⾕⼀到北京参加春晚,很难保证她第⼆天在深圳按时演出。
最后筹备组通过公安部协调出⼀个⽅案,初⼀⼀早央视⽤专车送李⾕⼀到⾸都机场,赶上午8点多的飞机,飞往⼴州⽩云机场,⼴东公安厅派专车接到⼈后,⼀路免检过边防,到深圳的表演场地,确保当晚的表演。
解禁的时代
1983年春晚不仅开启了此后三⼗余年的新传统,其⾃⾝亦带有改开初期思想解放的浓厚印迹。
在1979年前后,邓丽君的歌在⼤陆以盗版磁带的形式悄悄流⾏,其⽓裹声的通俗唱法随之⾛红。
1979年12⽉31⽇8点,央视播出了电视剧《三峡传说》,⽚中李⾕⼀演唱的插曲《乡恋》,就使⽤了邓丽君的⽓声唱法。1980年2⽉,《乡恋》⼊选北京⼈民⼴播电台《每周⼀歌》。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歌》影响⾮凡,《乡恋》因此迅速流⾏,李⾕⼀也成了当红歌⼿。其演出门票需午夜排队购买,光1980年上半年,李⾕⼀就唱了200场。
《乡恋》的爆红,⽴刻引来批判,说这种唱法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是西⽅酒吧⾥的低俗歌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情调,是“亡国之⾳”。
1980年年初,⼀名⾼级官员最先点名批评了《乡恋》,说⼤陆现在有个“李丽君”。从此,报刊开始⼤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章,《乡恋》也被称为“毫⽆价值的模仿品”,在持续三年的时间⾥,围绕《乡恋》,各⼤媒体展开了⼤讨论。1981年11⽉,《⼈民⾳乐》发表长篇⽂章,指责“李⾕⼀与《乡恋》
”的社会效果是作者运⽤夸⼤、歪曲事实的⼿法取得的」。⾃此,《乡恋》成为“禁歌”,电台不再播放,李⾕⼀演出时可以唱别的歌曲,但不能唱《乡恋》。
然⽽,1983年的春晚刚开场,李⾕⼀开始演唱《拜年歌》,电话那端的观众,⼀个接⼀个地点播《乡恋》。直到李⾕⼀后⾯⼜唱完了五⾸歌,还是不断有⼈点播《乡恋》。
据导演黄⼀鹤回忆,当时⼴电部部长吴冷西就在现场,服务员把装有电话点播条的茶盘端给他,点的歌⼤都是《乡恋》。吴冷西拿起⼀张看了看,随后⽰意服务员将点播条倒在旁边,过⼀会⼉⼜端来⼀盘,⼜倒,等第五盘端来,吴冷西有点坐不住,在过道⾥来回踱步,还掏出⼿帕擦了擦汗。终于,他⾛进导演间,沉默良久,说:“播!”
李⾕⼀演唱《乡恋》,1983年春晚
《乡恋》歌词描述的是王昭君离开家乡,依依不舍的眷恋,但在1983年的时代背景下,却别有意味。
其动听的曲调,伤感的表达,对个⼈情感柔软的渲染,让那些从动乱时代中⾛出来的⼈们感动不已。
在83年春晚引领的解放潮流,并不⽌有“靡靡之⾳”。
如果留意1983年春晚的⽚头的动画,会发现其中⼀个镜头是⼀个可⼝可乐的玻璃瓶变成了刘晓庆。要知道1982年的可⼝可乐,在北京刚刚建⼚,正处在艰难谈判的阶段,尚未⼤规模量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