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丨西部教育X 本文为2011年度玉林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11ZXJG27)
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广西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探析
吴娟娟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对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主要从英语口译教学定位和目标、教学基本原则和内容方面,讨论了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方式方法,特别强调了在口译教学中强化口译听辨能力、双语思维转换能力、记忆能力和笔记能力等方面训练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关键词】 广西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原则;内容
一、引言
为适应时代发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版将口译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列为高校英语专业的
必修课。[1]另一方面,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形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推动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对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地区急需大批既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又具有跨文化知识的复合型口译人才。但目前本科院校对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口译质量满意度普遍偏低。因此,如何在本科英语专业开展口译教学,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口译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广西区内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口译教学定位和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问题,希望能为东盟自贸区的口译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二、口译教学定位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规定了口译教学的定位,明确指出口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鲍川运(2004)对这一定位做了更细致的说明,[2]认为本科不是培养翻译人才的终端学位,而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作为口译入门课,老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的基本概念、策略和技巧,也可以尝试训练一些口译基本功,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训练和学习做好铺垫。
詹成认为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口译教学体系,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是面向高年级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主要为一般性的交替传译技能。[3]刘和平则从市场需求层次分析,认为口译培训也应体现这种层次性。他指出口译市场需求呈金字塔状,塔的底部是一般的口译人才,中部以上是
职业交传译员,塔尖是少量高级口译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是底部和中部人才,塔尖上的人才应留给少数有条件的院校。具体来说专门的外语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口译人才,一般高校培养的是交传口译人才,其他大专院校培养的是旅游和联络口译人员。[4]
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永久落户广西南宁,每年博览会都会有各种投资推介会,专业论坛,商务洽谈、多边会谈、圆桌会议等,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企业前来参展。随着历届博览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的不断增强,广西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是通晓东盟国家语言与文化、地域特的口译人才。地理上,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语言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培养口译人才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事实是,广西外语人才不仅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也偏低,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广西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和基本目标是培养能胜任一般联络口译、交替传译、有鲜明地域特的初级口译人才;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为高端口译人才储备生力军。
三、口译教学原则
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大四上学期开始上口译课,但学生的语言能力薄弱,主题知识匮乏。因此口译课原则上还是要结合语言与口译教学,其中应突出技能主线。口译教学的原则应围绕技能训练、实践训练为主。培养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口译人才,就是要结合区域和地方特,进行口译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基本的口译技能。
技能性,是初级口译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一门技术性强的课程,口译技能的训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在实际口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口译技能”,如短期记忆、记笔记、断句理解、数字处理、译前准备等,并通过不同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巩固口译技能的习得。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形形主题的口译。
实践性,是初级口译教学的根本途径。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技能的习得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既然是实践,就要考虑到实践的特点,即反复性、重复性。在课堂上教师的介绍和示范是必要的,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广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学生搭建、创造各种口译实践的机会,如广交会、“两会一节”,接待国外旅游团等。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
面向中国东盟的口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区域化特点,口译教学也要结合地域特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教学内容选择是重点。一方面,从语言特点出发,考虑东盟各国英语变体的识别,如语音辨识、词汇特征和语法系统等。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应涉及东盟各国背景知识、语言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主题知识和特词汇。通过口译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积累主题知识,提升语言水平,促进整体口译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口译人才培养目标。下面将从听辨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记忆能力和笔记能力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口译听辨能力训练
口译听辨能力是口译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整个口译活动始终,是口译交际的前提,直接决定着口译的质量。Gile(1995:162)将听辨分析界定为所有以理解为目的的活动,听辨环节既包括辨析语音符号、识别字词含义,也包含话语含义识别。[5]以语音符号为例,它的听辨可以理解为对各种音变、语音变体的听辨,从标准的英美语音到非洲、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典型语音变体。面向东盟的口译人才培养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东南亚英语变体、音变的听辨。东盟各国语言多样,英语使用普及率较高,各种英语变体之间既有相似性,又互相独立。如果对这些音变、变体毫不知情,
43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下旬刊
M 44西部教育丨
X
口译交际将受到较大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东盟国家英语语音变体的发音规律;也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语料,建立专门的英语语料库,让学生逐渐适应不同风格、语速和口音的听辨练习。此外,每年的“两会一节”’,能提供大量听辨东南亚英语的实践机会。
2、双语思维转换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思维风格、思维指向、思维侧重点方面。刘和平认为这些伴随语言差异而出现的思维差异可以通过选材、技能训练和语言进修等方法解决。[6]口译员经过长期工作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能改变单语思维习惯,形成自己特有的双语思维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学会断句理解,从意义结构上切分断句、理解、翻译,摆脱源语言句子结构的束缚。因此口译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注意听辨理解,学会“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抓住意义单位而非语言结构。表达的基础不是原语的形式,而是原语语言含义同口译者认知知识结合产生的意义。
3、记忆能力
心理学从结构上将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与口译工作密切相关,三者既互相关联,又各有特点。“一般来说瞬时记忆与口译工作中的原语听辨有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与译员对原语的内容、关键词等信息的贮存有关,其中长时记忆还与B语的学习,以及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有特别的关系”。[7]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复述、形象化记忆、提纲式记忆等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尤其是短时记忆。通过主题学习和自主阅读尽量扩大学生的百科知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长时记忆的存储量和存储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当地旅游资源知识、壮族“三
月三”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可补充讲解东盟国家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教育、社交礼仪等。在“两会一节”召开前期可举办相关的口译专题知识讲座,如有必要还可举办短期口译培训班,对学生进行专题强化训练,增加长时记忆的知识储备。
4、笔记能力
作为一项基本的口译技能,笔记是口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必须借助笔记来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但笔记不是听写,也不是速记,而是在听辨、理解后表达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口译员集中注意力,表达时起提示作用。因而开始学习记笔记之前,学生要先掌握断句理解,学会抓住句子的意义单位。笔记的重点是意义,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基本原则是:大脑记忆为主,笔记为辅。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鲍川运.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 [J]. 中国翻译, 2004.25(5)27-31.
[3] 詹成. 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及现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21(6)89-92.
[4] 刘和平. 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18(3)8-11.23.
[5] Gile,D,Basic Concepts &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62.
[6] 刘和平. 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113. 
[7] 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 [M].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吴娟娟(1984—)女,湖北广水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与口译教学.
是递减的,如果组织成员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组织仍然采取原来的方式进行激励,效果往往会微乎其微。这个时候,更应该从更高层次需要出发,满足员工尊重和成长方面的需要,才能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按照这种需求层次,我国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物质生产已经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大多数的人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得到极大满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这个时候,给予组织内部员工提供一种尊重、理解、富有创造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者必须考虑的。[4]
3、设立共同愿景,建设有归属感的组织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并将其与组织目标实现、组织长远发展达成一致,共同建设组织的发展愿景。而人才作为职业社会的优秀者,在组织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组织共同发展,使其追求方向。因此,组织管理者必须设立共同愿景,并将其融入组织文化,使得人才的发展与组织的利益息息相关,促使组织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将其自觉融入到组织文化中去。当然了,管理者绝对不能忽视组织与人才的日常沟通,创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关系,提高优秀人才对组织管理者与组织本身的认同感。[5]
事实表明,好的组织文化不仅仅只是体现组织的行为准则这一方面的作用,更是增强人才吸引力与组织人员的凝聚力,换句话说,就是产生一种吸引人、留人的组织文化,使得更多的人才得到爱护与关心,帮助组织成长壮大。目前,很多组织有很好的愿景与文化,但真正被接受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却未执行到位。对于人才来说,分享组织共同成长的利润和喜悦是其必然追求。组织应该正视人才的需求,采取多种方式予以保障。优秀人才需要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有包容性、有归属感的组织。只有在这样的组织中,他们才会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且无论组织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会选择忠诚地留下。
【参考文献】
[1] 孙健敏译.史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露.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与管理,2009.1.
[3] 陈企华.怎样留住人才[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
[4] 陈红.如何留住人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刘彦杰.危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旅游英语专业
【作者简介】
臧 姗(1987—)女,汉族,山东齐河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上接第80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