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要:“中国文化失语”不仅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测试、问卷、访谈的方法,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并了解其“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程度以及对改善此现象的态度,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促进双向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应对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但是,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往往学习了西方国家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因而缺乏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不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随着外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对于外语学习中母语文化的重视,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研究角度也显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但大多数研究主要剖析产生“中国
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和改善措施。原因主要包括母语负迁移的阻碍、中国语言文化的过分弱化(刘丽华等,2015)、大学英语教材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缺失(周卫等,2018;关敏等,2019)等。改善措施多为将中国文化补充于教材之中(周爽等,2017)、认同文化多样且重视“双向文化”教学(向士旭,2015)。
从方法上,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调查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不能反映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程度及表现。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测试、问卷、访谈的方法,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及“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程度和对改善此现象的态度。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抽取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70名,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和测试问卷,并走访三位英语学科教师咨询了解相关情况。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了解程度和对外传播的意识与态度,对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对中国特词汇英文表达的擅长程度,关于中国
旅游英语专业
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来源,自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及对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态度。
测试问卷分为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两个部分,以选择题、填空题、英译汉、汉译英四种题型测试学生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特美食、节日习俗、名胜古迹、文化名著等五大方面的中英文掌握程度,从而将学生分成四个等级:不了解中国文化也无法用英语进行表达、了解中国文化但不能准确用英语进行表达、了解中国文化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但不流畅、了解中国文化且能通畅地用英语表达。
访谈内容包括教学课堂上是否涉及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及所占比例,学生是否主动学习、询问过中国文化相关知识等。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教师回答的分析和整理,总结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及原因。
三、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表现
1.中国本土文化的掌握欠缺。当今时代,英语专业学生在诸如圣诞节等的节假日文化、披
萨和汉堡等的饮食文化、美式和日系等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可以侃侃而谈,但很少有人能顺畅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农历、文房四宝、二十四节气、京剧和武术、道德经和《论语》等。调查问卷显示,当被要求用英文介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等,有84.85%的同学表示经常或偶尔因不了解中国文化而无法做出介绍。在问及自身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好的原因时,31.82%的同学确切地表示是对中国文化本身不了解。在测试问卷中,题目中未涉及英文的诸如“端午节习俗”、“李清照诗词”、“结发”、“对联”等涵盖中国文化的中文题目平均正确率不能达到80%以上,高达75%的同学不知道我国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掌握非常欠缺。
2.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欠缺。通过访谈教师,我们了解到英语专业学生在做关于中国文化的课堂展示时,词汇表达磕磕绊绊,如涉及到古代某时期、宗教、旅游胜地、艺术等方面的英文表达,学生在表达时不能自然流露,只能由课件辅助完成。调查问卷显示:对于同一个中国特词汇,能用中文对外介绍的同学要比用英文熟练表达的同学占比更大。74.24%的同学表示不太擅长或完全不擅长用英语表达诸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的中国特词汇,66.67%的学生不知中国传统中的“八卦”如何翻译。另外,学生在做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汉互译题时,英译汉基本可以快速反应,但汉译英不能顺利表达。测试问卷显示:
英译汉题目平均正答率可达65%,但汉译英题目平均正答率仅达40%。
四、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成因分析
1.课堂教授中国文化及相关表达较少
调查问卷显示:66.67%的同学认为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主要来源于英语课堂。但在中国应试教育影响下,不是考点的知识得不到广泛重视。在中学阶段,中国文化并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大多作为补充内容,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到的中国文化知识较少。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程度加深,深入到文化内核这一阶段,但在课堂中接触到的大多是英美文化,教学大纲中没有对教授中国文化做出明确规定,相关英语教材中亦没有补充。综上所述,作为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主要载体,英语课堂缺少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这是“中国文化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
2.学生不够注重中国文化及相关表达的学习
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却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在中文环境下,学生认为诸如端午节、春节等文化习俗太过熟悉,从而对于以往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文化失去深
入了解和学习的兴趣。调查问卷显示:虽高达84.85%学生认为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有必要,但仅有54.55%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非常感兴趣,且64.82%的学生表示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是因为考试。多数学生只把英语当作外来语输入自己的脑海知识库,却没有用英文输出本国文化的意识。调查问卷显示:虽高达72.73%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强烈的态度,但仅有57.58%明确地表示自己在日常的交流交往中具备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
3.学生自身水平有限,英文掌握欠缺
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不同,接受速度慢的人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并转为己用,从而无法将中国文化用英文表达输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部分学生甚至连日常英文表达都无法流畅地进行,学习目标仍停留在如何提高英语水平,而不是在夯实的英语基础下学习中国文化英文表达。
五、结语
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真实而全面、立体而多彩的大国形象,已成
为新时代新青年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迫切任务。因此,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改善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运营相关自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以双语趣味短视频传播中国文化知识,并通过小程序进行每日知识打卡。因为随着自媒体平台版本的不断更新和功能的不断拓展,当代大学生借助这些平台可以更便利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既能放松身心,也能提升自己。并且,、短视频以及每日打卡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新颖、可接受度高的形式。   
总之,希望通过实施合适的应对策略,能够让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绽放在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5): 42-46.
[2] 关敏,苏雪梅.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1):135-137.
[3] 向士旭.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114-118.
[4] 周爽,刘颖旭,龚颖雪.关于大学英语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科技资讯,2017(4): 229-230.
[5] 周卫,张佳,朱超.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3): 111-112+115.
基金项目: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X202210452374)指导教师:田朝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