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韶一、儒家的积极用世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
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
盐。”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 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状。
究其原因? 是当时政府实施的“ 盐法” 制度造成的。诗人虽不动声,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
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的诬灭像久下不
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综上所论,苏轼有一颗爱民的心,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进而游离于新党和旧党之外,体现了苏轼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
二、佛道的超然出世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标识牌,政治的沉重打击促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用佛道的超然思想直面人生的厄运。但他对佛道的看法有别于他人,苏轼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归诚佛门”,而是借助佛道思想渡过难关,以求更高人生境界。
首先他是用佛道的思想消解痛苦,但苏轼还有进一步的追求,即通过对自己心灵的感化,达到更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黄州安国寺记》所云:“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其次,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非常理智,他没有坠入佛门,只是借助佛教思维,对人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便在相互对比中寻适合自己的生活理念。苏轼对佛道采
取慎重的态度,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准则。苏轼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子,待饱食睡,腹摇鼻息,如土木同⋯⋯岂可谓猫儿狗子已入佛地?”苏轼能够辩证的对待,在批判的同时,他吸收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由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追求。正如苏辙所言:“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苏轼借助佛道的思辨方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超越,从而进一步导向了他对现实的超越。
三、儒道佛的相互参透
古代的许多士大夫,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无论穷达既能兼济,又能独善。这是由于苏轼能够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穷与达,从不计较得与失,苏轼不再从外在的社会准则来评判自己,更多的通过内心来解决。这与苏轼以儒为本,以佛道为用的思想不无关系。苏轼一生遵循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抛弃了孔子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方式;苏轼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独立的个性,否定了其厌恶社会的悲观情调。苏轼学习佛家的达观的处事精神,却没有
深陷难懂的教义之中。苏轼能够将政治和生活区别对待,因而当他从政时,总会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己的行动准则。当被贬时,他又在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脱,并借此作形而上的思考,以开阔自己的心境。“乌台诗案”后的大都作品,词人更多在心灵深处开拓。如《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首被世人称为“珠穆朗玛峰”的词中,词人把自己塑造矛盾性格人物。词上片写赤壁气贯长虹的场面,时空背景极度开阔,为下文抒怀奠定基调;词的下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态。词人用超脱的态度对人生和自我采取自相矛盾的态度,并且折衷于两者之间。江山,美女,功业有历史价值吗?有即没有。世人值得为之努力吗?值得又不值得。周瑜年少建功,而自己却老大无成,难道是词人没有为之奋斗吗?不是,朝廷才是其罪魁祸首。词人在解嘲自己中不动声地对社会进行了批判。词人并没有因老大无成而绝望,他把自己放到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拷问自己,很快在历史与现实的互照中,到了释然自己苦闷心情的答案。总之,苏轼“能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质是以儒为体,以佛老为用,这使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简易圆通。”苏轼之所以能够对儒道佛三家融会贯通,关键是苏轼在它们当中到了相同之处,从而能够灵活运用,这相同之处就是“自由的心理主义原则”。苏轼一生中所体现的生存智慧,在不同的时代都折射着永恒的魅力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