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
(原始社会)
1.贾湖骨笛:
●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
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韶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
西周:
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
●总结:六代之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列祖列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
3.大司乐:是周代音乐管理机构最高领导者的称谓,其职能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传授内容:1、乐德:音乐思想2、乐语:演唱3、乐舞:舞蹈。
4.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5.周代的礼乐制度:
●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
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繁复的音乐礼节,即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享受乐舞的种类不同。
6.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春秋:
1.《诗经》:
●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分“风”、“雅”、“颂”三部分,实质是音乐上的分类。
●1、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除二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2、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个人抒情之作。3、颂: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明。
2.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中有所记载。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在“三分损一”,即减去次
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求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
3.隔八相生法:用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每隔八个律数生一律。
4.律吕: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成为律吕。
5.由“三分损益法”所生的十二律,实际上是一种不平均律。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全音
为大,古代小半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为小。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到第十二律仲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仲不能还原的现象”。战国:
1.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
●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组,
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
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3、曾侯乙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2.《成相篇》:是战国后期重要思想家荀子的著作,其内容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