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乐理知识有哪些
要想把音乐学好就必须先学习乐理知识。乐理知识就是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你就能更快地打开音乐之门,进入音乐殿堂。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古代乐理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的乐理知识
一、一些基本概念
1、中国传统音乐
这个概念是19世纪末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包含两类:
1840年之前的中国音乐+1840年之后运用传统作曲方式所作的符合传统音乐特征的音乐
(这是俺学校音乐专业老师讲的,在别的书籍和论文中采用的比较多的定义)
例如《二泉映月》虽然在20世纪才产生但是仍然属于传统音乐
2、基音:物体作整体运动时产生的声音。
泛音:物体局部震动产生的声音。 (终于知道泛音为什么是泛音了)
3、声、音、律
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关于音高的三个概念。
声:个体。 “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史记·乐书·集解》
音:数个“声”的组合,集体。意义接近于今“曲调”。
律:衡量音高的标准
4、音阶
声组成音,音按照高低顺序呈阶梯状排列起来,就是音阶。
5、宫商角(jué)徵(zhǐ)羽
声名,相当于1 2 3 5 6
6、传统乐理中声的分组
由低到高依次是:
湆(qì)音——太声(/下声)——中声——少声——少反(/反声)
(类似于钢琴的大小字组)
依次可以产生:
湆宫、湆商、湆角、湆徵、湆羽
太宫、太商、太角、太徵、太羽
二、声
(一)概念:主要指单个的乐音。
(二)五声——宫商角徵羽
1、涵义:又称“正声”,代表相对音高(对应do re mi sol la,CDEGA)
2、起源:根据《管子》记载,是原始时期人类因动物的不同音,所引起的听觉印象,然后采用“宫”、“商”等字作“音名”,以区别声音的高低,并衍生出了算法。
3、音程关系
(这里不得不引入“音程”这个概念,在之后会经常用到)
音程:音(传统乐理中的声)与音之间的距离
级数:音程在五线谱上所包含的线与间的数目,用“度”来表示。五线谱的每一线或每一间就叫一度。
音数:音程中所包含的全音或半音的数量。
怎样判断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
1、先判断度数。例如,在实际运用中,1到2,数1、2有两个音,则确认为二度;又如1到5,数12345有5个音,则确认为五度。(实则是数五线谱间距)
2、再判断大小、增减——用“音数”来判断。记住如图的音数和对应的大小、增减即可以此类推。
4、音高算法——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用改变律管的长度来改变其振动频率,以产生不同的音(短则音高,长则音低);
“三分损一”: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减去其中1分,也就是原长度的三分之二
“三分益一”:将原有长度作3等分,增加长度1分,也就是原长度的三分之四
根据《管子》、《史记》记载,用“律管”的长度来确定音高,定“宫”的长度是81单位,宫三分益一得徵,徵损一得商,商益一得羽,羽损一得角。
5、文化内涵
五声和五行、五脏等都有对应关系,超出乐律范畴,略。
(三)七声 1、含义:五正声+两变声(变声:五正声之外的声的统称)
2、内容: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变宫”、“变徵”两声。这里介绍另一种说法
(1)角与徵之间的声:(比角高比徵低)
变徵(#4)/中——比徵低一律 (“变”:“低”的意思)
清角(4)/和 ——比角高一律 (“清”:“高”)
(2)羽和宫之间的声:(比羽高比宫低)
变宫(7)/变/闰——比宫低一律
清羽(b7)——比羽高一律
(1)和(2)的四种变声称为“二变”(杜亚雄《传统乐理教程》、《中国传统乐学》等书采用这种说法。
3、算法
变宫:“角”三分益一
变徵:变宫三分损一
二清没有到
三、音与音阶
(一)概念:声构成音,音按照高低顺序排列起来构成音阶。
中国传统乐学中并无“音阶”这一词,却有明确的音阶概念。
(二)五声音阶:
由五正声构成的五声音阶通常指“宫商角徵羽”(按顺序排列),又成无半音五声音阶。
无半音五声音阶大家都很熟悉,在古琴曲中应用非常多。手里的谱子随便翻一个都能看到无半音五声音阶的应用。
另还有两种包含半音的五声音阶,多出现在少数民族民歌当中。
五声音阶的省略形式:
有时在应用中,仅出现了二声、三声、四声,应视作五声音阶的省略形式。(略)
(三)七声音阶
1、概念:传统乐学理论中常用“七律”、“七音”来表示七声音阶的概念。由相邻的七个声排列起来构成。
2、七声音阶中影响最大、最常用的分为三类:
(1)正声音阶(雅乐音阶/古音阶 古称“正声调”)——五正声+变徵变宫
应用:常应用在地方戏曲中,入河南梆子、京剧“二黄”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神人畅》中就有正声音阶的应用。
(2)下徵音阶(清乐音阶/新音阶 古称“下徵调”)——五正声+清角变宫
在七声音阶中应用最为广泛,所以不要以为我们传统音乐没有4和7
在古琴曲中也有应用,例如《忆故人》
又如《林钟意》
(3)清商音阶(燕乐音阶/俗乐音阶)——五正声+清角清羽
应用:在西北地区传统音乐中常用,琴曲中暂时没有到例子
3、七声音阶的省略形式
在传统七声音阶中五声处于主干地位,而“二变”中的四声却可以省略其中“一变”,其形式仅有“六声”,却应视作七声音阶。在地方民歌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四、律
(一)概念:律在传统乐律学当中代表了“音高”的概念。
(二)十二律——正律
1、起源:传说产生于黄帝时代,至晚产生于先周时期,十二律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
2、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将一个八度划分出的音高不同的十二个声。这十二个声代表的是“绝对音高”。
十二律称为“正律”。
3、十二律名:(给这十二个声分别冠以的名称)
韶黄钟、大吕、太簇、夹(jiā)钟、姑冼(xiǎn)、仲(zhòng)吕(或中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yìng)钟
这个必须得记一下。
可以简记为“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十二律吕又分为六律、六吕:
六律(属阳,十二律吕中的单数):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
六吕(属阴,十二律吕中的双数):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4、律名分组
十二律在一个八度内,那么比原来的十二律低一个八度和高一个八度的律叫什么呢?
(1)汉代以前:
倍——低八度
半——高八度
律名按音高从低到高排序:
倍黄钟→倍大吕→……→倍应钟→黄钟→……→应钟→半黄钟→半大吕→半应钟
(2)汉代以后:
浊——低八度
清——高八度
律名按音高从低到高排序:
浊黄钟→……→浊应钟→黄钟→……→应钟→清黄钟→……→清应钟
5、十二律的定律方法(也就是说这十二律吕的音高是用什么方法、怎么得出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用不同的生律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十二律,形成不同的律制。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运用了三种律制——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注:此处的三类均是按西乐中的概念进行的分类,暂不作介绍]
需要了解这三种律制都可以产生十二个律,但十二律的音高不完全相同。】
通常所提到的十二律都是指由三分损益律(/五度相生律)算出的十二律吕,对于另外两种律制产生的十二律则是另行阐述。[注:三分损益律和五度相生律是否相同尚有争议]
用三分损益律产生的十二(不平均)律:
①原理:见前文“三分损益法”
②理解:产生的十二律是一种十二不平均律(即一个八度的划分是不平均的,对应了后来的十二平均律,“不平均”也产生了黄钟律不能循环复生的问题)
③“绝对音高”
先定好一根(固定长度)律管的音高为黄钟,要注意的是:在理论上来说,对于黄钟这根律管的长度是有标准的,史称“黄钟长九寸,围九分,是为律管中发音最低者”,也就是说,黄钟的振动频率是固定的,音高是一个“绝对音高”,而不是像宫商角徵羽这样的“相对音高”,就像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是精确算出来的。
当然这只是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其实由于如度量衡变化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使用的黄钟的音高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西周的黄钟律为350Hz~370Hz,到了明代则为295Hz~299Hz。
④与现代音名的对应【本图仅指黄钟对应C时的各律对应关系。黄钟相当于音名的任何音,只要按照十二律的顺序可以推到其余十一律的对应现音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