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
引用 【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   
2013-09-16 12:31:43|  分类: 姓氏文化 |举报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振兴中华《【信宜怀乡】姓氏来历之二》
陈姓:黄帝之后,系出舜帝。舜生于姚圩,以姚为姓。尧把2个女儿嫁给舜,居于妫,后因姓妫。虞思袭封于虞,因以虞为姓。周武王封满于陈,遂以陈为姓。这是陈氏得姓之始。满谥胡,其后有以胡为姓。11世至宣公,陈完奔齐,食采于田,改姓田。陈完11世孙田太公和代齐国,号曰“田齐”。后田轸为楚相,封颖川侯,徙颍川,复姓陈。据此,菲律宾的姚、虞、陈、胡、田5姓组成“妫五姓联宗会”。陈胡公裔孙陈大夫辕涛涂之后,以“辕”为氏,释文作袁或爰;齐王建于孙,济北王田安公,称为王家,其子孙以王为氏,称北海陈留王氏。王莽以姚、妫、陈、田、王为宗亲。
故墨西哥至孝笃亲公所认为:姚、妫、陈、胡、袁、田、王七姓均有同宗关系。陈恒子的孙名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吴将孙武是其裔,系称乐
安孙氏;齐宣王少子名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古地,因以为姓。新加坡保赤宫陈氏祠所办月报,刊有姚、虞、陈、胡、袁、田、孙、陆八姓同宗。河南颍川,陈氏世居其间,成为望族。陈实于东汉桓帝时为太丘长,封颍川郡侯,与子元方、季方俱以德义名于世,时称“陈三君”,故郡号颍川。自是以后,颍川陈氏向全国发展,并分布世界上许多个国家。现在,信宜陈姓有9.8万人,约占全县人口9%,均是陈实(太丘)的子孙,于明末清初先后迁入信宜,主要的有14支:
1、陈有祯、陈有国(陈实38世孙)的后代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先后从南海县迁入信宜。陈有祯长子陈雷喜的裔孙陈广升经罗定迁到怀乡镇杨梅寨,次子陈雷鸣迁居白石镇细寨,三子陈雷盛迁居白石镇扶龙、大寨;陈有国的曾孙陈龙保迁到白石镇白米寨。陈雷喜、陈雷鸣、陈雷盛和陈龙保的子孙有1万多人,分居白石、大成、怀乡、朱砂、洪冠翻南等地。 2、陈知,又名陈知恩,字芝缅,号少让(陈实64世孙),他的先祖从河南迁江西江州,由江州迁居福建,后从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迁居化州,由化州经茂名迁入信宜新圩,再从新圩迁至东江旺礼堂,再后陈知迁至六问堡塘村,他的儿子旋迁居大村旺礼堂(即今高坡镇旺礼塘村)。他的子孙现传至18世,分住高坡镇的旺礼堂、凤村坡、六琶塘肚、塘尾、石垌、福隆、高坡以及北界平山坡等地,以及外迁斗门、海南省和侨居马来西亚、新
加坡等。另有2支分别迁居广西北流、岑溪、容县。
3、化州卢直系的陈奇威(陈实53世孙)经化州宝圩、高州石板迁至池洞镇;陈朝荣、陈鼎台(陈实56世孙)迁至怀乡镇怀乡街和东镇大木垌。
4、陈学,字法斋(陈实55世孙),明万历后期(1611~1619年)从翁源昆山窝迁到朱砂镇里五,子孙今住朱砂镇里五、怀乡镇、安莪镇石印等地。
5、陈金翰(陈实55世孙)于万历后期从乳源县迁至合水镇禾家寨(陈屋寨),子孙分居合水镇。另有迁高州市古丁、马贵等地。 
6、陈伯仲(陈实57世孙)于清康熙初年(1662~1671年)从翁源初迁朱砂镇望楼,继迁旺沙定居,子孙分居旺沙、朱砂、安莪等乡镇;另有迁去始兴、岑溪和南洋的。
7、陈子俊(陈实58世孙)于清康熙初年从翁源迁至朱砂旺京坑,子孙分居旺京坑、牛蕴、茅坪、羊肚垌、马路头等地。
8、陈万昌(陈实55世孙)于明万历年间,从乳源迁至新堡高寨,子孙分住新堡、合水各地。
9、陈佛贤(陈实59世孙)经南雄、罗定,于明天启年间迁到思贺镇朋候,子孙分住思贺镇、合水镇各地。 
10、陈益孚(陈实67世孙)带子陈开深偕弟益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从平远县迁到怀乡镇含沙,子孙分居怀乡、东镇;益溥后人居贵子镇秋风根。
11、陈仲祀(陈实62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避战乱从化州杨梅迁到水口镇陈村,子孙分布于水口、北界、东镇、池洞、文垌、镇隆、丁堡等地。
12、陈郁秀(陈实70世孙)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随母迁居东镇石梯,子孙分居东镇、镇隆各地。
13、陈思贤(陈实74世孙)于清初(约1660年前后)带儿子陈章信、陈章文迁到怀乡镇老屋寨,已传12世;思贤侄孙陈熙宗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迁到怀乡镇中堂棉花地,子孙住平梅村的山田、瓜寮和怀新村等地。思贤异母弟陈京泰的后人现分居旺沙的罗林、安莪的石塘、怀乡观古坪和茶山镇。
14、陈四七公(陈实55世孙)经罗定迁到平塘镇的北永。
此外,陈实尚有一些支系散处平塘、钱排、洪冠、茶山、径口、金垌和各乡镇。
巫姓:平阳郡。《姓氏考略》说:“黄帝臣巫彭,善医术,是为巫氏之始。”巫氏发祥于山西平阳郡夏县,遂以平阳为郡。东晋末,巫暹避乱至兖州,转徙福建的剑津(今南平县东建溪),为巫氏南迁始祖。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年),巫昭郎率子罗俊(582~664年)迁宁化黄连峒,其后人又迁上杭、永定、莆田等县。巫罗俊27世孙巫守仁由永定县溪口迁广东廉江县石角区高垌村。巫罗俊36世孙巫源乡(巫福善子)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万历元年年间(1498~1573年)由廉江石岭圩瓦窑角再迁化州庙山背,其长子肖成之子巫福继迁信宜县铜鼓河口西村,是入信始祖。子孙分居丁堡镇塘岭、白石镇官山、镇隆镇八坊以及金垌、黑水河、旧汉坡等地。
陆姓:河南郡。《广韵》:古天子陆终(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六国》:“楚之先出自帝颛顼,其裔孙曰陆终。”)之后。《正字通》: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又春秋陆浑(今河南嵩县)之戎后亦为陆氏。故《通志》二七《氏族》三列为《以乡为氏》。信宜水口陆氏族谱载:始祖陆经,原居福建,后徙灵山,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秉铎信宜,初居城北,继迁良垌,三迁水口,第六世才有3兄弟:元敬,后裔迁茂名;元启,后裔最多,分居
水口包括铜山堡、白坟坡、军田垌、旱塘、良垌、横经塘、登高山、六蓬、则、高桥等地;元亮,后裔多迁高州县木头塘。
又,陆官,字守经,号纯仁,又名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新会岁贡官信宜司训。任期满后,定居信宜城北的太平会塘底乡。生3个儿子:长振,裔孙住平山、庙山、龙窖湾、里村;次振,裔孙住水口、登高山、王京塘、则、六蓬、高桥、独石、白坡;季振玑,裔孙住北桥、都荣、望天垌、高村、秧地坡。
何姓:庐江郡。轩辕之后,源出韩国。何氏族谱载: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国,韩(一说是韩王安的次子允)避难遁迹庐江,因当地韩、何谐音,遂改为何姓。后裔繁衍于安徽庐江及江苏东海,成为大族,后世遂以“庐江”、“东海”为郡号(信宜何姓属庐江郡)。子孙辗转迁徙安徽滁县、浙江台州、福建宁化、南雄珠玑巷。元至治二年(1322年),何57世孙何德文迁翁源县入籍。迁来信宜的何姓,主要的有4支:
(1)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何秀六郎(名法仁)避乱,携妻子迁进钱排卢村垌,后建祠何家坪,分4房。子孙分居钱排、洪冠、大成、白石、丁堡、朱砂、怀乡等镇;
(2)何有龙,初迁西宁县豆豉坳,后负责催征田粮,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迁到安莪定居,子孙住安莪镇安莪村等地;
(3)何有龙胞弟何有源也跟着来三南大塘定居,自成支派;
(4)洪冠镇蓝村何姓的始祖何应柱,于明崇祯末年、清顺治初年(1644年后)入信宜,至今已历18世。
张姓:清河郡。《广韵》:“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罗网,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风俗通》:“清河……十四望”,故郡号“清河”。张氏发源于冀州(今山西、河北一带),后逐渐南播,徙徐州,迁清河(也可能是郡名之源)。历经晋、唐,辗转迁浙江、广东韶关、河南洛阳、福建。迁入信宜的张姓。主要的有3支:
(1)据云开《张氏族谱》:张法传(名瑞,竹垌《张氏族谱》说是张春仁)佐陈璘征瑶后,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将家眷迁到罗镜(属罗定县)椽子山,其子张春仁迁居林垌(属平塘镇)一带,子孙分居平塘镇和钱排镇的竹垌、云开等地。
(2)张承美的祖先原居福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广东翁源迁至茂名南坡田居住。
孙张必仲迁茂西大洞。必仲玄孙张思宗(乐吾)因为窘迫,于明末奉母由大洞迁信宜怀乡,以做铁匠为活,生4子:长子张兆缙,裔孙居水涧、横岭等地;次子张兆绅,裔孙居水涧、官渡头等地,有的迁阳春、阳江、容县;三子张兆鼎的第一子奇纶之后迁广西,第二子奇纲的后裔聚居怀乡圩附近,亦有迁藤县、容县的;四子张兆行后裔居牛下、茅田垌等地;
(3)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张辉(号玉山)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深坑村到茂名县东扬郡霞村立籍,孙张汝通迁信宜镇隆定居。张汝通之孙张崇良迁住今怀乡镇中堂根竹僻。张汝通玄孙张廷进、张廷钦迁居怀乡镇富多,张廷举迁居北界金渠塘,张廷策迁居丁堡大舍坡,张迪迁东镇镇郊塘面。他们的子孙也有迁居东镇陂底铺、塘口,镇隆高山,丁堡六修,北界石订、平山,高坡高垌、六琶,金垌上磨及水口镇等地的。
杨姓:信宜杨姓有5.1万多人,多是杼公七十至八十几代作为始祖的分支,于明、清时期先后迁入信宜,主要的分支有: 
1、合水茅帘:弘农郡。杨杼原姓姬,周康王六年(公元前1098年)封为杨侯(杨国在今河南省西部),子孙遂以杨为氏。《说苑》:杨氏“出弘农天水二望”,故称“弘农郡”。汉弘
农杨震以“四知”拒受别人乘夜赠金,杨姓子孙以此自豪,堂号“四知”。其后辗转南迁。承休徙钱塘。辂居庐陵,允素徙太和。迁入信宜的杨氏,主要是杨德华的子孙。杨德华,原居江西太和淘金站。明正统三年(1438年),任广东河源县知县,卒于官。万历五年(1577年),杨德华五世孙杨万琳妻曾氏,留长子杨孟科仍居乳源毕山,携子杨孟举、杨孟爵、杨孟禄迁到信宜合水(当时,已划给西宁县管辖),裔孙居合水镇,有的迁阳春、阳江等地。万历初年,杨德华九世孙杨赓德迁到信宜渤洞甲榕洞,娶当地张姓女为妻,生子杨福、杨禄,子孙聚居茶山、旺沙等地,也有外迁广西。 
2、朱砂埠头:祖佑公,是杼公81世德华公堂兄居玉公后裔。始祖异文(应浩)公,杼公89世,从北流县扶来里白石土主蒲芦田(现北流扶新华洞)迁至朱砂埠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置产开基,安土以盛家。配钟氏生六子:美春、茂春、芳春、萌春、万春、凤春。继配宋氏,生一子:盛昌。后裔散居广西岑溪、北流,高州东岸、大坝、龙古坑、罗鸦山、出水坪,信宜安莪、池洞、径口、旺沙、怀乡等地。
3、新宝石垌(思贺):杨腾宣公,是杼公75世德呜公后裔,88世开德公第三子,从韶州府乳源县珠玑巷徙窦江,于信宜合水择地安居,迨二世天魁公遵依遗命,迁居新宝石垌,为石垌始祖。
4、新宝杨氏:文嵩公为杼公85世德华公衍下第九世孙。明万历末年,文蒿公之子春亨公为生计所逼,从广东乳源鉴泉村迁居罗定西宁。数载后,亨公择取新宝黄埇口美溪甲豪村(新宝水尾口)启基创业。后裔迁居白龙、上峰、横源、五垌,白石等地。
5、合水石垌:始祖杨仕忠公,是杼公89世廷舜公次子。廷舜公生四子:仕正、仕忠、仕方、仕敬。